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五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一节口头语言发展评价传统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将语言拆解为相对独立的要素,分别考查儿童在语音、语法与语义方面的发展。

但是,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仅有要素考查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语言能力的全貌。

近年来,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并成为儿童语言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将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来介绍口头语言能力的观察评价。

一、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

儿童对语音特征的辦别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有识别和区分出口语中的音位、音节、声调,才能听懂语言,否则就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声音,也只有神经系统控制发音器官形成语音才能说出口头语言。

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即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辦别、分析/分割(analysis,把词或音节分割成更小的言语成分的能力)和综合/合成(synthesis,把更小的言语成分结合成音节或词的能力)的能力。

研究者普遍认为语音意识涉及三个主要的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分别为音节意识、首音一韵脚意识和音位意识。

①音节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音节,首音一韵脚意识是把每个音节分割成音节内单位,如第一个音和第一个音之外的部分,音位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个别的音位。

语音意识是西方心理学界语言研究的热点领域,语音意识被证实是拼音文字背景下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研究者以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英国的学生为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间语音意识能力发展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学生的语音意识并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之中,视觉记忆能力却进入预测阅读能力的回归方程中。

相反,英国学生的语音意识进入了回归方程之中,而视觉记忆能力却没有。

因此,在中文学习中语音意识并不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在英语学习中却有重要影响。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首先发展的是语音识别能力,然后才是语音的产生。

姜涛、彭聘龄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测验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汉语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与英语儿童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音节意识与首音一的脚意识先于音位意识而发展,周兢认为出生至1岁半是前语言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发经历了从辨音到辩调再到辨义的过程。

例如,8个月大的要儿听到“灯在哪里”后,全起头来看着天花板上的灯,或者听到“给叔叔再见”后,能摆手再见,这时的幼儿在经过多次反复强化后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还不能发出“灯”、“再见”的音,不会用言语来表达,并且对“deng"音的词汇没有区分,只要在他说的语句中含有“deng”的音,他就会做出抬头看灯的反应,如对他说“你把桌子蹬歪了”,他就会抬头找灯。

根据学前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任务,学前儿重语音发展评价侧重在语音识别和语音产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语音识别评估儿童语音意识的方法有很多,徐芬把语音意识测量的类型划分为三大类:第类是语音综合,这类任务要求儿童把词的音节加以组合。

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为音节或音位混合,即向儿童呈现一组音节或音位,要求儿童说出由此组成的词;第二类是语音分割,这类任务要求几童分割声音,如语音删除、语音计数等;第三类是声音察觉,这类任务要求儿童判断与其他单词不同的音。

也就是说,向儿童呈现3~4个词,这些词中有一个在音节、押韵、首音或音位上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儿童判别或说出那个不同的词,这也可以在比较任务中进行,即向几童呈现两个词,要求儿童说出第一个词中听到但是在第二个词中没有出现的声音。

其中声音察觉任务以听觉区分为主,易于幼儿理解和操作,因而适合学前儿童或察评价使用,这类任务的核心是语音比较,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听音判断对错向幼儿呈现一张图片,并说出与图片描绘事物的发音在声母或的母上存在细微差别的语音,让幼儿判断正误,并说明哪里不对,例如,呈现“黄瓜”的图片,问幼儿“这是huang hua,对吗”,看看幼儿能否发现发音错误。

2.听词找图向幼儿呈现图片,图片中描绘的事物的发音在声母、的母、音调上存在细微是别,然后请幼儿找出其中一种事物,观察幼儿能否正确识别语音及其所指向的事物例如,向幼儿呈现“黄瓜”和“黄花”两张图片,瓜与花的声母不同,问幼儿“请你找出黄花”,观察幼儿能否正确找出相应图片。

再如,向幼儿星现书、树、老鼠等模型,书、树、鼠在音调上有所不同,先要求幼儿“给我书”,然后要求幼儿“给我树”,观察幼儿能否区分。

3.听词做动作向幼儿发出一个指令,其中的主要词汇在某个音节或声母、的母和音调上存在差异,观察幼儿能否区分并做出正确动作,例如,在幼儿面前放一把椅子,要求幼儿“坐在椅子上”,然后要求幼儿“哪一椅子”,观察幼儿能否正确区分并做出相应动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和游戏情境来观察幼儿对不同词语的反应,判断幼儿对语音的感知和判断,例如,在玩小商店游龙时,一位小朋友假装是顾客,向售货员说道“我要拉面”,售货员回应说“我们没有拉链”,这说明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没有听清楚“面”与”“链”的不同。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自发出现的对语音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反应判断其语音识别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聊天时,展辰说,“我老叔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把冲锋枪”,豆豆哈哈大笑说,“老鼠,老鼠怎么会买礼物呢”。

这一段对话显示豆豆小朋友没有能区分“老鼠”和“老叔”的声调(二)语音产生3~6岁是语音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儿童的发音逐渐定型,发音的准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总体上,在汉语语音中,的母一般较易于掌握,幼儿发声母比发的母困难,错误较多。

儿童较难掌握的声母有z、C、s、zh、ch、sh、r、n、1,较难掌握的韵母有en、eng、ing、weng、iong儿童在说话时,容易出现的发音错误有如下几种。

1.增音即在音节中增加不该有的音素。

例如,将“盘”(pan)发成"pang”2.遗漏说话时漏掉了某个或某些该有的音素。

例如,将“剪刀”发成“lon ao”,漏掉了d 这个音素;将“月亮”发成“yue lang”,漏掉了这个音素3.歪曲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没有的音位而出现走音现象,如把“日本”发成“rimen",把“牛奶”发成“liu nai”,把“师范”发成"chi fan",把“窝”发成"yan wo”,把“微波炉”发成微“guo”炉,“调皮”发成”qiao”皮等。

4.替换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的另一个音位,例如将“害怕”发成"hai pia”。

如果儿童念单独的音节,或包含这个音节的语流都是正确的,可以视为是发音错误,否则应注意判断是否是构音障碍。

另外,应注意各个地区方言、儿童父母或主要照料者的普通话水平,都会影响儿童的普通话发音。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发音时,可以专门设计情境来测查幼儿的发音,尤其是一些容易读错的音:(1)听音跟读。

成人读出一个音,请幼儿跟读。

例如,要求幼儿说“gua”,听一听幼儿能否正确地说出。

(2)指图说词,成人准备读音相近的事物的图片,向幼儿发出指令,观察幼儿能否正确找出相应事物。

例如,可以准备画有黄瓜黄花的图片,向幼儿分别呈现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上画的是什么,来观察幼儿能否准确地发出“瓜(gua)”与“花(hua)”"的音。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尤其是在朗通儿歌、绕口令等专门的语言游戏中,观察幼儿能否正确地发音以及在哪些音节、声母、韵母或音调上容易出现读音错误。

例如,教师可以在过渡环节与幼儿一起玩绕口令“红凤凰、黄凤凰”,观察幼儿能否正确说出声母f 和h。

二、词汇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是幼儿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础,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

语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词汇的理解与掌握上。

“语义是语言中的意义系统,与词汇、词组、句子的意义有关。

在最基本层面上,语言的应用就是依赖词汇传达沟通的意义和内容。

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必须从词汇开始。

”①词汇是表达概念的名词,其内涵是对事物的抽象表达。

因此,语义发展既受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也会影响认知发展。

只有认知发展到一定水平,幼儿才能获得对语义的理解和应用。

儿童的词汇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词汇数量的增加。

3~4岁是词汇量年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整个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幼儿在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汇,以后能够说出的词汇数量不断增加,到学前末期,已掌握本民族的常用词汇。

研究表明,6岁幼儿已经掌握近4000个词汇。

(2)词义的丰富和深化。

儿童所掌握的词汇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泛,抽象性和概括性也逐渐增强。

学前儿童在语义获得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扩展和延伸不足的现象。

过度扩展是对一个词语的使用涵盖了有近似特征的事物,如用“篮子”指代所有装物品的容器。

延伸不足是指对一个词语的使用仅仅限于特定的事物或此种事物所属的类别,如“洗衣机”只是指代自己家中那台特定的、具体的洗衣机。

王永德指出,与知觉发展相对应,儿童对词的概括能力发展经历了由最初所指对象是某个特定的个别事物、组类似的事物、具有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的相同范時事物三个阶段。

(3)词类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在1岁半至7岁间各年龄段上,实词的发展始终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从儿童使用的实词和虚词的比例看,2~6岁儿童的话语中主要是实词,虚词只占10%-20%,在实词中,以名词的比例为最高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比例至少占词汇的50%左右。

在虚词中,连词、介词、副词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此外时间词汇、空间方位词、量词都在发展之中.①儿童的指物名词相对贫乏,“这”、“那”具有极大的指代功能,任何事物几乎都可以用它们来指称。

因此,对儿童词汇发展的评价主要考查儿童对词汇内涵的理解、所拿握的词汇的数量、词汇类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词汇内涵錡宝香指出语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儿童:(1)对词汇意义的了解:(2)词汇定义的能力:(3)对同义词的应用、理解能力;(4)对反义词的应用、理解能力;(5)说出词汇所表征概念之间的相似或相异关系:(6)词汇误用的侦测与更正能力;(7)理解与应用象征性语言的能力。

这些目的的核心都是指向儿童对词汇含义的理解,而理解词汇含义的关键是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因此,在评价儿童对词汇含义的理解时,主要是观察儿童能否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这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1.听词指图这种方法是向儿童说出一个词语,让儿童在呈现的图片中找到该词汇所描绘的图片,即让幼儿区分两三个或三四个有细微差别的配对词汇,或由三或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相同或相异的词汇。

例如,告诉儿童“小妹妹提着脚踏车”,再请其从“小妹妹骑脚踏车”、“小妹妹用手提着一部玩具脚踏车”、“小妹妹正在洗脚踏车”三张图片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由于受平面、静态图片的限制,这种方法所能考查的词汇主要是名词、动词和描述性的词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