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调查研究一、导言2001年4月3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高考报名考生不再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于是,有人善意地猜测,既然高考报名不受年龄的限制,那么是否意味着适龄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同年12月,教育部表示,大学生可否结婚应由高校说了算,但前提是学校的规定不得与国家的法律发生冲突。
2004年2月17日,山东大学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在校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管理的暂行规定》。
此《规定》说:“符合法定婚龄的男女在校学生可按国家《婚姻登记条例》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2004年5月1日,天津师范大学本科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与天津大学的一博士在校隆重举行了婚礼。
成为首位在校结婚的大学生。
一时间各大高校纷纷表态,学生、家长、专家、学者评论不一,赞扬者比比皆是,责骂声也不绝于耳。
“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那么大学生对此事有何看法,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此的态度?在既有的研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
众多的学者主要对当前大学生的婚姻两性观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向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也有一些实证研究。
比如张玲玲、杨超的《开放地区大学生婚姻两性观德调查——以广州中山大学为例》。
吴鲁平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的性观念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大学生中的性行为无疑都是游离于婚姻之外的,其中的人际性行为,尤其是性交,是违反校规的行为”,并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性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性行为的增多,而性行为的增多,又反过来影响性观念的变化。
2、对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研究。
刘淑华、李翔宇主要从法律的角度对1990年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关于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规定的违宪性和违法性以及当前赋予在校大学生结婚自由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陆云卿对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规定的违法性和绝大多数高校继续“禁婚”的做法进行了质疑,并从宪法、法律(理)的依据和效力以及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开放的态度和现状进行分析,以肯定的态度论证了适龄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魏涛等人比较了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现行《婚姻法》,指出了这两个政策法规“在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能否结婚的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冲突,他们认为在校大学生按照法律规定应该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高校放开,那么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他们提醒高等学校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因此当前对于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系统的,而对于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研究则仅仅停留在对有关政策的肯定或否定上,而针对大学生自身进行的研究则比较少见。
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入手,逐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探索影响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的原因,以期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方法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课题组先在长安大学进行了试调查,主要采用个案访谈法随机访问了十几位在校本科生。
提问依据一个比较松散宽泛的提纲,其中包括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等内容。
这些访谈使本课题组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为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
根据我们的访谈及文献资料,我们制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的界定:在校大学生:男性年满22岁,女性年满20岁,且无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高校在校本科生。
结婚:满足结婚条件的男女双方基于自愿,共同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调查对象:不受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限制,即长安大学的所有在校本科生以及社会工作人士。
2、指标的选择通过试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在校结婚问题的态度的各个方面,设计了一份问卷以测量大学生对在校结婚的态度,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①基本属性:主要包括社会属性、年龄、恋爱状况等。
②婚姻观调查:主要包括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后果等。
③对在校结婚的态度调查:主要包括对学校的态度认识、对在校结婚的关注度(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在校结婚、您知道大学生结婚已经受到法律保护了吗)、对结婚所面临困扰(如学业困扰、家庭困扰、住宿困扰、健康、生育)的态度等。
3、资料收集方法首先在问卷星上制作调查问卷,然后组内成员将其扩散,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该问卷的填写。
其次,制作纸质调查问卷,到课堂发放,请调查对象自填,填完后由访员收回。
最后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检查筛选,得到有效问卷250份(问卷星200份,纸质版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6%。
由于我们的水平以及时间和经费所限,只能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进行抽样调查,同时此次调查的性质属于探索性研究,这就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我们力争把这种偏差控制到最小。
三、样本结果分析(一)样本的基本情况针对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的探讨,我们选取的对象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士(二)问卷结果分析1、如何看待大学生在校结婚扇形图分析:矩形图分析:2、对大学生在校结婚的赞同与反对赞同者们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在校结婚问题也逐渐出现,人们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目前来说,在农村或者欠发达地区,很多孩子上完初中或者高中就外出打工谋生,比同龄的在校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所以在结婚方面可能会比同龄人早一些,在我们身边总会有小学同学或者初中同学结婚的消息,这一现象已经不可避免(大多数没有达到法定结婚年纪),所以大家对大学生结婚问题很有一定的改观!反对者认为:选项 小计 比例大学很多情侣并非一个地区,地域可以出现分手季,也可以出现离婚季88 36.67%心智并未完全成熟,不应该谈及结婚 98 40.83%大学期间没有对象,所以无法涉及到结婚问题 42 17.5%大学期间结婚容易耽误学业 60 25%其他 28 11.67%(空)100 41.67%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40在校大学生结婚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理由有三:一是自身条件的制约。
按说大学生是法定意义上的成年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基本趋向成熟,但缺乏社会历练、生活磨合、思想准备,过早步入婚姻殿堂,难以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经济条件的制约。
多数在校大学生经济上不能自立,大部分费用开支依靠父母亲戚供给。
结婚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总不能学费、生活费张口就来,还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地向家人要钱恋爱、结婚、生育吧?三是现实条件的制约。
学生以学为主,天经地义。
现在大学普遍实行弹性学分制,不少大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在校草率结婚,离校分居两地,为发展维系感情,频繁地休假休学更是不现实的。
3、认为的理想结婚年龄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得出:53.33%的人认为理想结婚年纪在26~30岁左右,37.5%认为在23~26岁左右,但仍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理想结婚年龄在20~23以及30岁以上。
在不同年龄层次,他/她的经济来源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成为影响结婚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的工作在26岁之后才会趋于稳定状态,这时才会有相对稳定婚姻基础。
4、大学生的婚恋观的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对方个人能力(如对方的事业心、抱负、性格和人品)、双方的感情基础(主要包括共同语言、相互之间的感情以及双方在一起的生活情趣)。
它们分别是:家庭背景、籍贯、身高、相貌、健康、能力、性格、人品、职业、经济条件、住房、事业心、抱负、共同语言、相互感情、生活情趣等方面。
择偶实际调查的情况:考虑因素评分(10)家庭条件8个人能力7个人素质7经济条件7双方感情7外貌条件 6如果恋爱双方将“家庭条件”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大学生恋爱以浪漫情怀为主要特征,与实际的考虑是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恋爱没有长远的打算,很少部分的同学以婚姻为主要的恋爱动机,可以不必考虑到对方的家庭条件这一类对成家才会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同时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学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很少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而双方感情则高居首位。
5、是否知道大学生结婚收到法律保护有53.33%的大学生知道大学生结婚收到法律保护,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交强,对于与自己相关的政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法律规定:男性年满22岁,女性年满20岁,且无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满足结婚条件的男女双方基于自愿,共同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6、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这项政策的看法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中有41%是赞成结婚政策的,有41.67%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13.33%不赞成大学生可以结婚这项政策。
7、大学生结婚对学业的影响大学生结婚对学业还是有相当的影响,有大概近80%的人认为谈恋爱对学习有影响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有64.17%的人认为对学习有稍微的影响,这说明谈恋爱虽然影响到了学习,但对于学习的影响并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么大。
8、国家政策在大学生结婚问题上应该做到哪些完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结婚后国家应该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给与一定的政策补助和医疗支持,但在总体上大学生还是希望国家给与一些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一)对个人的负面影响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即婚姻的成立,是指男女依法自愿结为夫妻的行为。
由此可见,结婚是人生大事,决非儿戏。
在校大学生结婚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理由有三:一是自身条件的制约。
按说大学生是法定意义上的成年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基本趋向成熟,但缺乏社会历练、生活磨合、思想准备,过早步入婚姻殿堂,难以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经济条件的制约。
多数在校大学生经济上不能自立,大部分费用开支依靠父母亲戚供给。
结婚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总不能学费、生活费张口就来,还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地向家人要钱恋爱、结婚、生育吧?三是现实条件的制约。
学生以学为主,天经地义。
现在大学普遍实行弹性学分制,不少大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在校草率结婚,离校分居两地,为发展维系感情,频繁地休假休学更是不现实的。
所以,总结得到:第一,学生身份的制约导致婚姻不稳定难以承担后续的家庭责任和义务;第二,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在校结婚无疑加重个人负担,不但完成不好社会责任更影响自身发展;第三,现实条件制约不但影响现在的自身发展而且草率结婚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对高校的负面影响上述提到对个人的影响,同时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份子进而肯定对高校的管理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大学生在学校组建婚姻家庭,将会给高校教育制造多大的混乱。
婚姻家庭的拖累,会大大限制知识的获取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提前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家庭责任,将会让校园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