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级甲等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病历模板.doc

三级甲等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病历模板.doc

仙桃市中医院姓名:罗红霞住院号: 18762首次病程记录2012年 10月09日 09时40分患者罗红霞,女,40岁,因“颈部僵痛伴双上肢窜痛麻木一周,加重一天”入院。

患者于一周前清晨起床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僵痛伴上肢窜痛麻木,头有沉重感,恶寒畏风,无发热、恶心、呕吐,院外未做任何治疗,自行休息五日,无明显好转,于一天前加重,昼轻夜重,夜间疼痛明显,今日遂来我院门诊求诊,以“项痹病”收入住院。

入院症见:患者颈部僵痛,活动不利,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引出颈部疼痛加重,上肢怕冷,无发热、恶心、呕吐。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起病以来,神清,精神一般,纳差,眠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体健 , 否认有手术、外伤、输血、传染病等病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8 ℃P:60 次/ 分R:20 次/ 分BP:110/75mmHg神清,精神一般,急性面容,表情痛苦,步入病房,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紫斑。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3mm,对光反射灵敏。

伸舌居中,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不大,颈部压痛明显,活动度减小。

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腹平软,肝胆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

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

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红肿。

神经系统正常 ,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望诊:神清,精神一般,表情痛苦,急性面容,舌质淡红,苔薄白。

闻诊:无特殊异味。

切诊:脉弦紧。

专科检查:颈部棘突旁压痛明显,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 , 活动度减少,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 (+),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 压叩顶试验 (-), 余病理反射未引出。

门诊资料:暂缺。

姓名:罗红霞住院号: 18762初步诊断:中医诊断: 1. 项痹病(风寒痹阻)西医诊断: 1. 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四诊合参,结合祖国传统中医学之理论,患者以" 颈部僵痛伴双上肢窜痛麻木 " 为主症,故归属祖国传统医学“项痹”范畴。

患者夜卧受凉,风寒入侵,致颈部肌肉、筋脉痉挛,脉络不通,故不通则痛,出现颈部僵痛伴双上肢麻木活动受限。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此为外感风寒之象,故此病症为风寒痹阻。

西医诊断依据:1、患者,罗红霞,女,40岁。

以“颈部僵痛伴双上肢窜痛麻木一周,加重一天”收入住院。

2、查体:体温 36.8 ℃,脉搏 :60 次 / 分,呼吸 :20 次/ 分,血压 110/75mmHg。

颈部棘突旁压痛明显,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 , 活动度减少,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 (+),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 压叩顶试验(-), 余病理反射未引出。

鉴别诊断:中医鉴别:与肩凝症相鉴别,临床见肩部窜通,遇风寒痛増,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关节活动受限。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故可鉴别。

西医鉴别:与偏头痛相鉴别,典型偏头痛的发作先兆是视力障碍,如出现闪彩、暗点等,之后出现剧烈偏头痛,疼痛常在颞、额、眼眶处,为胀痛、跳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出汗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随后症状消失,可有家族史,影像学 CT可助鉴别。

诊疗计划:1.本病符合项痹的诊疗方案,实施项痹的诊疗方案。

2.专科 II 级护理,普食。

3.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待结果回报后再行调整治疗方案。

4.中医治疗予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为治则,给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全方以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共为君药,臣以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佐以川芎、蔓荆子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拟方如下:羌活 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藁本10克姓名:罗红霞住院号: 18762炙甘草 15克川芎15克共三剂,日一剂,中煎取汁5. 给予中成药颈复康冲剂口服,蔓荆子 15克300ml ,分三次餐后温服。

日 2次,一次 2袋,用于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等治疗。

6.中医特色治疗:针灸治疗,取穴随症调整;推拿手法治疗;颈肩部阿是穴拔罐治疗;颈椎牵引治疗;中药“骨伤痹痛液”痛点外擦等治疗。

随症调整。

7.健教宣传:休息,保暖,保持心情舒畅,本病可治愈。

医师手签名:医师签名:赵爱发2012年 10月10日 10时00分袁良勇主治医师查房记录患者入院第二天,仍诉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痛,双上肢麻木,颈部活动仍受限,无明显好转。

不能入睡,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查体:颈部棘突旁压痛明显,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 活动度减少,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压叩顶试验 (-),余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入院辅助检查:颈椎CT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C7有退行性改变,C5-C6椎间盘向后突出。

余未见明显异常。

今袁良勇主治医师在调阅病历,仔细检查,解析病情后指出:患者以颈部僵痛及双上肢麻木窜痛,活动受限为主症。

结合患者诸症状,符合项痹病(风寒痹阻)的诊断。

处理: 1. 继续予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治疗,给予“羌活胜湿汤加减”,全方以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共为君药,臣以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佐以川芎、蔓荆子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拟方如下:羌活 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藁本10克炙甘草 15克川芎15克蔓荆子15克日一剂,中煎取汁300ml, 分三次餐后温服。

2.余治疗方案暂时不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请上级医师指导诊治。

医师手签名:医师签名:赵爱发2012年 10月11日 10时00分徐泽彷科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姓名:罗红霞住院号: 18762 今日徐泽彷科主任医师查房:患者诉颈部僵痛稍减轻,但好转不明显,颈部活动仍受限,双上肢麻木无明显好转,夜晚无法入睡,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病史汇报如下:1.患者,女性, 40岁,因“颈部僵痛伴双上肢窜痛麻木一周,加重一天”入院。

2.患者于一周前清晨起床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僵痛伴上肢窜痛麻木,头有沉重感,恶寒畏风,无发热、恶心、呕吐,院外未做任何治疗,自行休息五日,无明显好转,于一天前加重,昼轻夜重,夜间疼痛明显,今日遂来我院门诊求诊,以“项痹病”收入住院。

入院症见:患者颈部僵痛,活动不利,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引出颈部疼痛加重,上肢怕冷,无发热、恶心、呕吐。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起病以来,神清,精神一般,纳差,眠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3.既往体健 , 否认有手术、外伤、输血、传染病等病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4.查体:体温: 36.8 ℃ , 脉搏 :60 次/ 分 , 呼吸 :20 次 / 分, 血压 :110/75mmHg,神清,精神一般,急性面容,表情痛苦,步入病房,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紫斑。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3mm,对光反射灵敏。

伸舌居中,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浮,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不大,颈部压痛明显,活动度减小。

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腹平软,肝胆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

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

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红肿。

神经系统正常,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5.专科检查:颈部棘突旁压痛明显,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 活动度减少,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压叩顶试验(-), 余病理反射未引出。

6.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沉、C-反应蛋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

颈椎CT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C7有退行性改变,C5-C6椎间盘向后突出。

余未见明显异常。

徐泽彷科主任医师听取病史并查看病人后分析:1.患者病情于一天前急性加重,颈项僵痛伴有上肢反射疼痛麻木,持物无力,头有沉姓名:罗红霞住院号: 18762 重感,颈部功能活动明显受限。

项痹病的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

2.针灸治疗: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辩证结果而施以相应穴位,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疼痛放射走向取穴。

①主要穴位:颈项部局部取穴为主,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大椎、颈椎夹脊、肩背穴、阿是穴等。

②功效:祛风散寒,舒经通络。

③操作方法: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直刺或向颈椎斜刺,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项、肩臂部传导;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

3.推拿治疗:(1)取穴: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小海、合谷等穴。

(2)手法: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拔伸法、拔伸旋转法、搓拿法、揉搓法等。

(3)操作:①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同时按揉风池穴 1分钟,从风池穴起至颈根部,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5分钟左右。

随后用滚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5分钟左右。

②然后做颈项部拔伸法,医者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嘱咐患者身体下沉,术者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牵开,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

③提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拿揉患肢,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为主,用多指横拨腋下臂丛神经分支,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为宜。

④牵抖患侧上肢2~3次,最后拍打肩背部和上肢,使患者有轻快感为宜。

4.对症处理:神经根型颈椎病:点按大椎、颈根穴(肩井前2寸凹陷处)、神门,时间各一分钟。

5.手法辩证操作:风寒痹阻型:沿足少阴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经拿风池、肩井穴各一分钟;横姓名:罗红霞住院号: 18762 擦大椎至肺俞穴,以透热为度;自上而下直擦背部督脉、两侧膀胱经至皮肤微红。

重点采用循经拿风池、肩井穴等穴,以疏风散寒通络。

6.《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故本病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为法。

给予中药汤剂“羌活胜湿汤加减”,徐主任指出: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中药方剂有所调整,全方需增加葛根揉筋缓急止痛,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通畅经脉气血。

全方以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共为君药,臣以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佐以川芎、蔓荆子、葛根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通畅经脉气血,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