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的迷失:《哲学通论》[1]问题之商榷
安丽霞
(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对于《哲学通论》这一部教材性专著,它的最大意义可能在于相比较教科书哲学而言,它重建了哲学的神圣感。
然而在另一方面,它所传达的同一性又部分地损害了此种神圣感。
笔者试图通过对《哲学通论》的哲学考察表明《哲学通论》的问题可能并非来自作者,而来自哲学企图控制他物的巨大热忱。
正是这种巨大热忱使哲学在同一性中迷失。
[关键词] 哲学通论;同一性;辩证法
一、《哲学通论》的意义
初次聆听孙正聿老师的“哲学通论”课是在1996年吉林大学阶梯教室的课堂上,虽然之前从来不懂哲学,却头一回在孙老师那里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我相信孙正聿老师不仅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既包括他本人的学生,也包括不知从哪里来的旁听的“学生”。
现在看来,这种感染可能来自于太久我们已经不再为哲学激动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哲学只是一个拿来解说的工具。
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在孙正聿老师那里,我们似乎又重新找回了我们向往的哲学的神圣感——他那发自本真的“哲学的目光”拂去了之前教科书哲学的尘埃,把年轻人的心照亮。
这或许就是孙正聿《哲学通论》课程最大的意义吧。
正如张盾老师评价的那样:“我认为《哲学通论》所取得的最主要的哲学成就是成功实现了对旧的教科书哲学的替代,从而建立起了中国哲学基础理论教育的新的典范。
”[2]137在张盾老师看来,虽然孙正聿老师自己强调《哲学通论》是教材性专著的学术意义,不过《哲学通论》对哲学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哲学通论》在取代旧的哲学教科书这一意义上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当代中国哲学界任何一本即使是优秀的哲学专著所能承当的。
按照孙正聿教授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分期,在从前80年代的教科书哲学、到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再到90年代的后教科书哲学这一演进过程中,《哲学通论》的问世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即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取得了决定性成功……”[2]137-138
在王庆丰看来,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对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从而导致了哲学研究的教条化与僵化。
而孙正聿老师在他的《哲学通论》就是想要告诉读者,“哲学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
[1]3因此“要想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实现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必须在对哲学原理教科书的批判中才成为可能。
所以《哲学通论》是在与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对话中,展开其叙事逻辑的。
”[2]82
二、可能的问题——在同一性中迷失
然而《哲学通论》作为著作性教材可能依旧没有逃出传统教科书哲学的框架,正如有些学者评价的那样,“《哲学通论》虽然在批判教科书哲学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但美中不足的是《通论》并没有彻底地超越教科书哲学。
因为,《通论》的哲学术语依旧是传统教科书的术语,依旧保持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诸多典型的教科书哲学范畴。
”[2]84
通过赋予这些哲学范畴以新的意义使概念不至于走向僵化,这似乎是《哲学通论》最想
达到的目的。
然而这一目的很难说最终实现了。
概念成对的出现的确建立起了某种大厦,然而它的根基依旧可能是不牢固的。
有限性无限性,表象性概念性,非批判性、批判性,常识化与哲学化,经验性与超验性,我们可以随意地在本书中找到。
我们似乎已经可以满意了,因为这些概念似乎把能说的都说尽了,让我们认为真理的确是可以在辩证法中可以把握的,《哲学通论》也的确成为了“通论”——“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3]552然而在高清海先生看来,概念极有可能成为迷惑人的东西,辩证法则容易沦为变戏法。
[4]44-47辩证法以非此既彼的方式把人搞晕,还要让观看的人相信演出的一切都是真理。
哲学家曾经以能够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自居,然而现代的哲学早就不能也无法承担上述这一责任了。
按阿多诺的说法,“今天,任何理论都躲不开市场。
每一种理论都是作为处在互相竞争的意见中的一种可能性而提出来的,什么都要拿出来供选择,什么都要被吞没。
思想不能戴上眼罩而对此闭目不视。
那种以为自己的理论可以逃避这种命运的伪善的信念必将堕落成自我吹捧。
”[5]3很多理论都会在批判声中吞没或是堕落成自我吹捧,但辩证法不会。
这或许就是辩证法的意义:“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
它预先并不采取一种立场。
”[5]3当维特根斯坦强调“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6]105的时候,或许表明了同样的态度。
在他看来,“要是你不试图说出那些无法言说的事,那就什么都不会失去。
但是无法言说的将会——不可言说地——包含在那些说出来的东西之中。
”[7]173-174纵观《哲学通论》的正文,它的问题可能在于“对于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某种先入为主的“立场”,而言说的方式以一种无庸置疑的方式,而非“不可言说”的方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少了哲学的“不可捉摸”,接近了年轻人——更贴切的说法为大学生。
《哲学通论》显然更希望能够以理论的方式积极回应大众的呼声,而非回应这个时代哲学的呼声。
在这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大众”的同一性可能是阿多诺意义的“社会水泥”——也可能是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社会水泥”,作为雅典城邦的公民,他们轻易地就服从了虚假的一体性,他们拒绝对现存进行怀疑,当然也会拒绝苏格拉底对年轻人的“毒害”。
然而哲学的真正毒害却并非来自苏格拉底“一无所知”的谦逊,恰恰相反,很可能来自哲学家们的过分自信——哲学家试图支配他们所创造的概念。
在阿多诺看来,“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概念都被当作一种自给自足的总体,哲学思想没有支配它的权力。
实际上,一切概念、甚至哲学的概念都涉及到非概念物。
”[5]10反思概念是重要的,“哲学的反思要确保概念中的非概念物。
否则,根据康德的名言,概念就是空洞的,最终由于不再是任何事物的概念而成了虚无。
”[5]10在这里,否定的辩证法的关键就在于“改变概念性的这个方向,使它趋于非同一性……”[5]11只有趋向于非同一性的概念才不会让哲学走向虚无,因为在阿多诺看来,“概念的觉醒是哲学的解毒药,从而避免哲学日渐猖獗以致成为一种对自己来说的绝对。
”[5]11
在这里阿多诺否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在他看来,概念一定要走向非概念,这就是否定的辩证法。
因此《哲学通论》的问题并不在于作者本人,而是可能来自于哲学自身的狂妄,在阿多诺看来,“伟大的哲学伴有一种不宽容任何他物而又以一切理性的狡猾来追求所有他物的妄想狂似的热忱,而别的哲学则在这种追求面前退避三舍。
”[5]21哲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哲学的不宽容与通过理性控制他物的巨大热忱。
Lost In Consistency:A discussion of The Prolblem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AN Li-xi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China) Abstract:As a textbook,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at this textbook has rebuilt the holiness in philosophy compare toTextbook Philosophy.Nevertheless, the consistency in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has damaged the holiness.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indicate that problem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does not come from the author ,but come from the Arrogance of philosophy,which makes philosophy is lost in consistency. based on philosophy observation of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Key word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consistency; dialectics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