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美白对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测定

南美白对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测定

南美白对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测定陈琴1,陈晓汉2,罗永巨2,黄钧1,李贵福1,宁良坤1(1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宁530005;2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530021)摘要:对2种规格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耗氧量和窒息点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平均体长53133mm、体重1148g的南美白对虾耗氧率是014493mg/g#h,窒息点016663mg/L;平均体长70188mm、体重3149g时,耗氧率为013004mg/g#h,窒息点110186mg/L。

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耗氧率;窒息点中图分类号:S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278(2001)02-0014-02南美白对虾(Penaeus V annamei,自1997年起更名为L itop enaeus V annamei)属白虾类,亦称万氏对虾、白脚虾,原产于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3大优良虾种之一,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1988年7月我国首次从美国引进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以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生长快、群体增长均匀、抗病能力强等优点近2年而逐渐成为南方主要养殖虾种,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对南美白对虾在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方面已有不少资料[1~4],但对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我们对此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南美白对虾的基础代谢水平,为南美白对虾在养殖生产中的合理放养、水质管理和活虾苗运输等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和方法实验在广西水产研究所中试基地虾苗场进行。

南美白对虾取自基地当年自繁的苗种,挑选个体健壮、附肢完整的虾进行试验。

分为平均体长51133mm、平均体重1148g和平均体长70188mm、平均体重3149g2种规格。

实验用水为充气曝气72h以上的自来水,以海盐配成018盐度。

以北京产的水质测定盒测得pH值为811,硬度为9176德国度,氨态氮<0120mg/L,初始溶氧为513mg/ L。

实验虾试验前停喂并在苗池中静养半天,实验前2h 把虾放入580mL的呼吸室,待其适应其中的环境后再进行测定。

耗氧率的测定在2个相邻的面积6m2、容水量5 m3的室内虾苗池中进行(其中1池作实验用、1池作补水用),实验装置仿陈宁生、施王泉芳[5]并稍作改进(图略)。

整个实验(包括实验前2h适应)均在流水条件下进行,实验苗池的水位保持恒定以保证呼吸室的水压稳定。

呼吸室能完全排出其中空气,流速可控制,流量为5000mL/h 左右,使出水口溶解氧维持在415mg/L以上。

每1h测定1次水温、流过呼吸室的水量及呼吸室进出水口的溶氧量。

实验设2个平行,每个平行进行3次重复测定,取结果的平均值,连续测定24h。

窒息点的实验装置同耗氧率,在耗氧率试验结束后关闭进出水口,待呼吸室内虾半数死亡时,测定其中的溶氧即为窒息点。

溶氧均采用碘量法测定。

实验期间水温在2619~2715e,实验虾无粪便排出。

实验结束后,用滤纸吸干虾体表水分,以油标卡尺测量体长并在精度为0101g的莎多丽斯电子天平上称重,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虾的耗氧率及耗氧量:耗氧率(mg/g#h)=(A1-A2)@V/W耗氧量(mg/尾#h)=(A1-A2)@V/M式中:A1、A2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溶氧量,V为流量,W为虾体重,M为虾尾数。

2结果与讨论211不同规格南美白对虾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南美白对虾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其它鱼虾类具有相同的特性,并与十足目的刀额新对虾[6]、脊尾白虾[7]、澳大利亚红螯螯虾[8]等耗氧值相近,即依个体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个体增大耗氧量提高而耗氧率降低。

在水温2619~ 2715e、盐度018的条件下,对南美白对虾进行连续24h 的观察测定结果见表1。

方差分析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小规格南美白对虾的平均耗氧量仅为大规格个体的56135%,差异极显著(F= 79.6272,p<0.001),而耗氧率却极显著地高于大规格的个体(F=39.7812,p<0.001)。

212耗氧率昼夜变化实验表明,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且不同体长组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在一昼夜中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都在19时、21时出两2个高峰值,而且第1次比第2次略高(图1)。

其中平均体长为51133mm的个体耗氧率高峰平均值为016711mg/g#h,显著高于日平均耗氧率(F=7.6645,P<0105);平均体长70188mm个体耗氧率高峰平均值014310mg/g#h,也显著高于日平均耗氧率(F=6.4705,P<0105)。

低谷值出现时刻不尽相同,规格小的1d中有5个较为明显的耗氧低谷,分别在4时、8时、11时、12时和16时,其平均值为01318 1mg/g#h,极为显著地低于日平均耗氧率(F=10.4160,#14#(总第114期)水利渔业2001年第21卷第2期收稿日期:2000-09-13表1 不同规格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和耗氧量时刻51133mm (n =10)70.88mm(n =6)耗氧量/mg #尾-1h -1耗氧率/mg #g -1h -1耗氧量/mg #尾-1h -1耗氧率/mg #g -1h -100B 0001754601508811329001337601B 0001720701485911262001320602B 0001678901457811497401380403B 0001812701548011235601313904B 0001504201340001998401253605B 0001768101517911198101304406B 0001727401490511053401267607B 0001691901466611447201367608B 0001453001305401842001213909B 0001693401467611011701257010B 0001788401531611320301335411B 0001463601312601961401244212B 0001515101347401857601217813B 0001670501452111316501334414B 0001736301496501954401242415B 0001759301512001880601223716B 0001422601285011075001273117B 0001693401467611241401315318B 0001620601418511371501348419B 0001995901671511724701438120B 0001751901507011450601368521B 0001994501670611668901423922B 0001859701579711554301394823B 00015797013909113077013322平均016940014680112317013129P <0101);规格大的个体的耗氧低谷出现在8时、11时、12时、14时和15时,其平均值为012284mg /g #h,也极为显著的低于日平均耗氧率(F =8.2815,P <0101)。

南美白对虾在19B 00~21B 00耗氧率最高,此现象与南美白对虾昼伏夜出的活动习性有关,因整个试验过程中水温变化不大,故耗氧率的昼夜变化不可能是由于水温变化造成的。

昼夜耗氧率的变化正反映了南美白对虾的生理节律特性。

由此推知,19B 00~21B 00时是南美白对虾摄食活动的旺盛期,在南美白对虾暂养、育肥时应在19B 00~21B 00前投饵,以使饵料被南美白对虾充分利用,减少经济损失。

图1 南美白对虾耗氧率的昼夜变化213 窒息点在水温2718e 、盐度018、pH 813时,不同体长的南美白对虾窒息点是:平均体长51133mm 为013424mg /L ,平均体长70188mm 为110186mg /L 。

南美白对虾在密闭的呼吸室中进行呼吸代谢活动,随着呼吸室水体溶氧量降低,南美白对虾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且上下窜动,接近临界值时呼吸频率逐渐下降,失去平衡,侧倒或仰卧于容器底部,最后出现痉挛现象,直到死亡。

这可能是由于肌体不能获得正常氧量,抑制了脑和心脏的正常机能所致。

南美白对虾的窒息点为013424~110186mg/L ,与中国对虾[9](体重313~417g,窒息点0132~0148mg/L)、刀额新对虾[6](体重3112~4133g,窒息点0130~0161mg/L )相比,南美白对虾耐低氧能力不如这两者,但比脊尾白虾[7](体长5102cm,窒息点017764mg/L )要耐低氧。

另外,实验还表明,随着个体增大,南美白对虾的耐低氧能力减弱,因为个体大的南美白对虾,其组织的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比个体小的更旺盛,需要更多的氧气维持,所以耐低氧能力比小个体差,窒息点就高,故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后阶段应注意换水,以防缺氧浮头死亡。

3 小结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随虾体重增加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重呈正相关;耗氧率呈规律性的昼夜变化,夜高昼低,南美白对虾属夜行型。

南美白对虾的窒息点随着虾体重增加而有所增高,为防止水体缺氧,应适时增氧。

鉴于南美白对虾耗氧率最低值出现在上午,运输宜在白天进行。

参考文献:[1] 符泽雄.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报告[J].海洋渔业,2000,(2):68~70.[2] 陆根海,潘桂平,陈建明,等.南美白对虾池养技术初探及经济效益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2000,27(1):22~24.[3] 王广军.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0,(3):38~39.[4] 甘江清.南美白对虾高产饲养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1998,25(6):270~271.[5] 陈宁生,施王泉芳.草鱼、白鲢和花鲢的耗氧率[J].动物学报,1955,7(1):34~57.[6] 蒋静南,吴湛霞.刀额新对虾耗氧率、呼吸商和窒息点的研究[J].海洋渔业,1993,(2):63~66.[7] 李明云,包坚敏,吴春娥.脊尾白虾窒息点与耗氧率的试验观察[J].海洋渔业,1992,(6):251~253.[8] 陈孝煊,吴志新,吴青,等.澳大利亚红螯螯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3):270~279.[9] 梅文骧,王春琳,徐善良,等.口虾蛄耗氧量、耗氧率及窒息点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1993,15(6):250~255.(责任编辑 张俊友)#15#2001年第21卷第2期 水 利 渔 业 (总第11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