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非用人不察
一直以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是倍加敬佩的,但在敬佩的同时,总拿他的失街亭说事,认为他用人不当,或用人不察。
因为先主托孤时提醒过他“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后来诸葛亮还是用他守街亭,导致北伐曹魏失败,从此蜀汉走下坡路。
在此,笔者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替诸葛亮多多少少鸣一点不平。
首先,从主观上,诸葛亮不可能有故意照顾关系用马谡的想法。
他和先主刘备是何等关系,先主在世时,一个是鱼,一个是水。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诸葛亮对先主将咽气的要求是这样回答的,“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而事实上,在先主刘备驾崩后,他也是一诺千金,没有食言。
所以从主观上,他断断不存在有因公废私的想法的。
其次,诸葛亮一生被人诟病对马谡的用人不察,他真的用人不察,没有去“察”吗?
在让马谡去守对于蜀汉政权至关重要的街亭之前,我们来看诸葛亮都对马谡作了那些考察。
以前,马谡在诸葛亮的面前,自有很多表现,且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才有诸葛亮回答刘备时对马谡的那句很高的评价“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第一次诸葛亮考察马谡,是马谡之兄长马良去世后,后主刘禅让他到南方慰问诸葛亮一行。
诸葛亮趁机试探着问他“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
”这时马谡思维敏捷,判断正确,当即给出了良好的答案,“你丞相到这个地方来,凭他们哪是你的对手,一来就会平服,但大军一走,他们又会反叛。
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对此很满意“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第二次,就是因为马谡有这样正确的回答,诸葛亮将他留了下来,并让他参与平定南方的战斗。
当孟获之弟孟优到蜀汉大帐来诈降时,孔明问马谡“汝知其来意否?”,马谡没有直说,而是将意见写在了纸上,孔明看后,抚掌大笑“汝之所见,正与吾同。
”后果然也应验了马谡的意见完全正确。
原来是孟获让弟弟孟优带人到孔明寨中来诈降,打算里应外合,攻击蜀军。
第三次,在诸葛亮平定南方后,欲北征,此时,曹魏主丕病死,传位给了曹睿,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孔明得知信息,大惊。
因为他知道在曹魏政权里,能给他北征造成障碍的就是司马懿。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马谡献计,何不密派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让曹主心疑,必杀之。
虽然最后司马懿没有被杀掉,但确被削去了兵权,罢归田里。
诸葛亮闻之大喜,递上《出师表》,率军北伐,才得以顺利攻下了曹魏的南安、安定、天水等城池。
俗话讲,事不过三。
从这几次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马谡还是认真考察了的,对他的军事才能还是较认可的。
再说当诸葛亮知道是司马懿杀了孟达,带兵前来抵抗时,知道遇到了真正的对手,对方一定会断了蜀汉大军的咽喉要道——街亭。
大家都是明白人,街亭虽小,可是蜀军的运粮通道。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点名让马谡去守,先发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马谡应声愿往。
诸葛亮并没有当即同意,而是再次阐明街亭的重要性,一旦街亭有失,大军休矣,也给马谡指出来,“汝虽深能谋略,然此地无城郭,无险阻,守之极难。
”马谡立即自吹一通,诸葛亮再次提醒“这司马懿非等闲之辈,何况还有张郃辅之,恐汝不是对手。
”这时,马谡用全家性命担保,且立下了军令状。
孔明给了他二万五千兵马,又唤做事较稳妥的上将王平相助。
到这个份上,孔明还是感到放心不下,又唤高翔一万兵屯兵街亭北上的柳城,都还觉得不踏实,又让武艺高强,有较多作战经验的大将魏延屯兵于街亭之右。
在二人临走之时,还殷殷嘱咐。
这些都说明诸葛亮对此地的重视程度。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诸葛亮的手下都有那些人。
没有名的不说了,且说还算排得上号的,魏延、王平、马岱、廖化、关兴、张苞,这些全是冲锋陷阵的将军;能够出谋划策的,中参军马谡;行参军有三人,胡济、阎晏、杜义。
从这份名单来看,能够和诸葛亮共同商议军情
的也只有马谡一人,行参军那三人只是在行军打仗之时,如有主要将领要单独行动,怕没有有监管和出点主意,特给那些个将军配的幕僚,也没啥大本事,若有大本事,应该早就被诸葛亮发现了。
所以真正能够担当如此重大责任的,挨着指头排,还真找不出几个来,勉强可以的,我看也只有魏延和马谡了。
但魏延一向不被诸葛亮看好,在诸葛亮眼里,他长有反骨,迟早会反叛,在这种关键时刻,又怎能让他去守如此重要之地呢?真的造反了,他诸葛亮不是成了天大的罪人。
其实,要怪就要怪这马谡在接受任务后,也太骄傲自大了,当王平几次三番给他提醒,他总是不听,且还巧舌如簧、振振有词。
最后王平看无辙,要求分兵,以便与街亭成犄角之势,马谡只给了他区区五千人马,并说如破了魏兵,不得与他争功。
或许马谡在诸葛亮手下时,是一副假面孔,故意夹着尾巴做人,现在离开了诸葛亮,便自以为是起来,也或许是立功心切,怕王平抢了他的功劳,便刚愎自用。
后果已经产生,结局不可改变,历史不能重演,诸葛亮也只能饮恨,挥泪斩了立下军令状的马谡。
不过,要说诸葛亮用人不察,还真不完全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