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家思想与行为艺术摘要: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思想“儒”“道”“释”之一的道家思想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做人的行为艺术方面。
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和庄子著作的研读以及结合中国历史人物分析,整体上对老庄思想在行为艺术方面的影响进行概括。
同时其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在中国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字:行为艺术做人处世处事道家思想对于儒道释三家,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救世。
儒家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佛家店则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
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人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马平川的,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失败。
这时候便少不了说服自己重新站起来,往往心里斗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痛苦的。
而道家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态,一种参透生命的感悟,一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也正是道家所讲究的“养生、遁世、穷万物”,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无形中造就了生活、做人的最高境界。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一时即兴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便把道义思想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道德经》可谓是智慧的浓缩,里面包含了做人、处事的道理。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有不同的遭遇,便会又不同的感受。
随后这种思想被庄子继承并进一步的发扬,“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更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其思想中蕴含的行为艺术。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必要性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轻易忽略,而容易忘记。
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
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
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
所以说道家思想的根底倒是古老的隐士思想。
道家源于老子。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恰好是战乱纷纷的春秋时代。
老子是东周初期人,在此以前周幽王荒淫无度,为使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致使犬戎大闹镐京,外患又加上内乱,幽王死于乱刀之下,西周亡。
7平王东迁,失去根基,加之朝政腐败,主子昏庸无能,对诸侯国失控,形成诸侯割据,不服从中央政府管束,大国吞并小国,那一个地方王国有实力,便可挟天子令诸侯,成为天下霸主。
这样一来围绕争夺天下霸权的战争,越演越烈。
那时的战争,本质上属于内战。
且不说生灵涂炭,战争使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知识分子更是一无所是,没落贵族知识分子不甘心自己的沉沦,到处游说,鼓吹自己富国强兵争霸的学说。
各地贵族养纳食客千百,有的甚至多到三千。
这些说客辩士绞尽脑汁使尽心智,为侯王出谋划策,争相得宠。
那一个说客得宠便鼓吹为“贤才”、“圣贤”。
于是没有人再去关心下层的劳动人民疾苦,为了适应诸侯争霸需求,各种学派萌生。
有的主张“尚贤”,有的主张“仁义”,有的主张“克已复礼,归仁矣”有的鼓吹“术数讖纬学说”,有的鼓吹星象天命论,有的主张加重赋税,有的鼓吹酷刑法。
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浩劫中,老子兼其德才,他无限同情黎民百姓的疾苦,无比痛恨那些似虎狼残暴的统治者,驳斥众多学说助长统治者的野心膨胀。
众多学派说教治标不治本,不能成为治世方针。
因此老子发表自己的时局观,提出正统的三皇五帝治世时创立的“无为大同治世原则,执政为民,才是治世良方。
”当然迫于时代的大背景,没有一个君王会相信能再以德屈人,不战而胜人之兵。
没有人再对社会存在期望,与其苦苦挣扎,倒不如乘一叶扁舟,沉浮浮于海,或藏于深山密林。
与清风为伴,以日月为邻。
这就是最早的隐士,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声反抗。
之后又出现了有名的竹林七贤,其产生的原因无不与历史背景有关。
当然老子纵有三头六臂,怎奈何世事摧残?孔子和老子同处一个时代,孔子也曾想劝服君王改走仁政治国路线,可留下的尽是遗憾。
但孔子这个人闲不下来,没事就不习惯,照样教了三千学徒,也算不枉此生。
但老子不同,本身他就做过周朝的史官,可以说是有工作的了。
不像孔子驾个驴车,到处云游。
毕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这一点老子还是明白的。
孔子也曾拜访过老子,书有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当然这段记载绝不是孔子拍马屁,也没有那个必要。
只能说明老子确实是位得道高人。
老子的辞职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当时的社会只能让老子失望,他怎忍心去记载这段伤心血泪史。
老子选择隐去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是现实让他不能再待下去。
云游山野更让其心胸宽广,道家的思想便在感悟天地中产生。
二、道家思想中的行为艺术1.老庄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统一和谐的,这也是最早的和谐思想。
人生天地间要想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就当表现为不争、处柔、寡欲和知足。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正如《逍遥游》中描述的一样,放弃杂念,才能游于天地之间。
不争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不要因为世间的一些蝇头小利而迷失自我,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不要因为嫉妒而凭空增加烦恼。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家思想的无为并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而是在用另一种途径去改变世界。
想必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这个道理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人们一旦有了善恶、美丑的观念,随之就会产生追逐真、善、美等之名的各种欲望,自然就会出现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等各种恶劣的现象。
而一味的不择手段满足欲望只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长乐,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说莫再耍小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送了小命,遗憾终生。
2.道家思想中的做人、处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弯曲反而能使一切周全,委曲才可以伸展。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人生的路是一条充满坎坷的曲线,有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委曲求全。
三十六计中所谓将计就计、以守为攻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用一个词来形容也叫做隐忍。
太极里讲究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之以其人之身。
大丈夫能屈能伸,不为一时之怒气而撑匹夫之勇。
当然这句话也高度概括了人生的苦难性,这一点和佛家的思想大相径庭。
佛家讲人皆生于苦难,欲脱离苦海,必得消去七情六欲。
西方基督教义也讲苦行忏悔。
司马迁忍受宫刑,只为《史记》照耀乾坤;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方成就一番大业;越王勾践为人奴婢,蓄势待发,方雪前耻;项羽只知匹夫之勇,落得乌江自刎。
人生不过是路过,用心享受沿途风景才是意义所在。
往往人们被结果拖累,忽视了过程中的种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谓高下相倾、前后相随讲的是做人谦逊为上,世间自是又公正。
莫为一些失败而完全打败了自己。
3.道家思想中的出世、入世《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庄子事权贵为粪土,但这里并不是不鼓励为官。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是官宦出身,而在道家思想里蕴含了许多入世的道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抱一为天下式。
”高处不胜寒,既处位则谋事。
造福一方百姓,才能赢得千古美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史记·越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翻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多少人死在自己无尽的欲望当中。
历史上最不成功的人,可能韩信就是一个,韩信这么大的功劳,他舍不得“功成身退”,最后没有好结果,杀了,被杀了。
这里的退并不是隐退,而是在说适可而止,莫让欲望冲昏了头脑。
名利场里人暴露的是一种原始的野性,只有时时拂拭心中的尘埃才能推进有度。
刘备当年假装糊涂,在煮酒论英雄中逃过大劫。
曹操(《三国演义》,第21回)青梅煮酒论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何为真龙?只是随时而化,变化无端而已。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之所以能看透这官场,就是有那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浩然正气罢了。
老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里面蕴含的做人、处事道理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它久经岁月风云的洗刷,已经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涵养、陶冶着历代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和浩然丈夫气,今天仍然闪耀着其灿烂的光芒。
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解读、研究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中体会一种智者的行为艺术。
参考文献【1】许庆元宿春礼《听南怀瑾讲<老子>》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2】老子《道德经》【3】庄子《逍遥游》【4】罗贯中《三国演义》【5】叶舟《老子的智慧》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