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8 《材料科学基础》第八章 材料制备中的固态反应
8 《材料科学基础》第八章 材料制备中的固态反应
在固相反应中引入转化率 的概念 在固相反应中引入转化率G的概念,并考虑反应过程中 转化率 的概念, 反应物间接触面积F。 反应物间接触面积 。
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 被反应了的体积分数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表达式 mA + nB ------ pC
dC c m n VR = = KC A C B dt
1 1 1 1 推广 = + + + ...... V VD VR V结晶
二、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特点: VD>>VR ) 特点:
一般的非均相的固相反应: 一般的非均相的固相反应: 浓度概念对反应整体已失去了意义; 浓度概念对反应整体已失去了意义; 固相反应物间机械接触为基本条件。 固相反应物间机械接触为基本条件。
平板截面( 不变 不变): 平板截面(F不变): 截面
dG ′ = K 1 (1 − G ) dt
积分上式,并考虑到初始条件( 、 ),得到 积分上式,并考虑到初始条件(t=0、G=0),得到固相反应转化率与时间 ),得到固相反应转化率与时间 的函数关系: 的函数关系:
反应截面为球形 反应截面为平板
主要: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和反应物通过产物层的扩散两个过程 主要: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和反应物通过产物层的扩散两个过程
四、固相反应的分类
纯固相反应 有液相参加的反应 有气体参加的反 应
( 1) 按物质状态分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2) 按反应性质分 热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控制过程 *(3) 按反应机理 晶体长大控制过程 扩散控制过程
dx DC 0 µ ⇒ = dt ρx
⇒x =
2
2 DC0 µ
ρ
t = Kt
A + B ------ AB A 与 AB 物质的量相等
平板模式的抛物线速度方程 平板模式的抛物线速度方程
实际通常以粉状物料为原料,因而又作下列假设: 实际通常以粉状物料为原料,因而又作下列假设: 粉状物料为原料
(1) 反应物是半径为 0的等径球粒;A + B ------ AB 反应物是半径为R 等径球粒; (2) A是扩散相并包围 表面,A、B和AB完全接触,反应自表面向中心进行 是扩散相并包围B表面 完全接触, 是扩散相并包围 表面, 、 和 完全接触 (3) A在产物层浓度梯度呈线性,而且扩散截面一定 ??? 在产物层浓度梯度呈线性,而且扩散截面一定 在产物层浓度梯度呈线性 A AB R0 B x
三、固相反应的步骤
几个过程: 几个过程: (1)反应物之间的混合接触并产生表面效应; )反应物之间的混合接触并产生表面效应; (2)化学反应和新相形成,并形成产物层; )化学反应和新相形成,并形成产物层;
A
B
A
B
(3)反应物质点通过产物层相互扩散使反应向颗粒内部进行 )
A B
(4)结构缺陷的校正和晶体成长。 )结构缺陷的校正和晶体成长。
五、固相反应的热力学特征
一切实际可以进行的纯固相反应,其反应几乎总是放热的, 一切实际可以进行的纯固相反应,其反应几乎总是放热的,这一规律性的 现象称为范特荷夫规则。 现象称为范特荷夫规则。 范特荷夫规则 此规则的热力学基础是因为对纯固相反应, 此规则的热力学基础是因为对纯固相反应,反应的熵变△S小到可认为忽 小到可认为忽 略不计, 略不计,即T△S→0,因此反应自由焓变化△G≈△H。 △G≈△H。而纯固 , 。 。而纯固 相反应发生的热力学必要条件是△G<0,这样△H<0(即放热)的反应才 , (即放热) 能发生。 能发生。 对于有液相或气相参与的固相反应, 可以变得很大, 对于有液相或气相参与的固相反应,△S可以变得很大,因此范特荷夫规 可以变得很大 则不再适用。 则不再适用。 从热力学观点看,没有气相或液相参与的固相反应, 从热力学观点看,没有气相或液相参与的固相反应,会随着放热反应而进 行到底。 然而,实际上,由于固体之间反应主要是通过扩散进行, 行到底。 然而,实际上,由于固体之间反应主要是通过扩散进行,由于接 触不良,反应就不能进行到底,即反应会受到动力学因素的限制。 触不良,反应就不能进行到底,即反应会受到动力学因素的限制。
第八章 材料制备中的固态反应
§8.1 固相反应的特点及其分类 §8.2 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8.3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固相反应的特点 §8.1 固相反应的特点及其分类
一、固相反应的定义 二、固相反应的特点 三、固相反应的步骤 四、固相反应的分类
一、定义
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 广 义: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 例:固体的分解与氧化 固体与固体的化学反应 固体与液体的化学反应 常指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固体产物 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狭 义:常指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固体产物
1 R 0 -(R 0-x)3 x G= ⇒ = 1 − (1-G ) 3 3 R0 R0 3
A B B
R x0
球形颗粒( 球形颗粒(F=4 π(R0-x)2=4πR02(1-G)2/3) π -
dG = 4 KπR02 (1 − G ) 2 3 (1 − G ) = K 1 (1 − G ) 5 3 dt
讨论:
1 1 1 = + V KC0 DC0 /δ
(1) 扩散最大速率 >> 化学反应最大速率 化学反应最大速率(DC0/δ >> KC0),反应阻力 δ , 化学反应--- 主要来源于化学反应---属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主要来源于化学反应---属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2)化学反应速率 >> 扩散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 扩散速率(KC0>>DC0/δ),反应阻力主要来源于 δ, 扩散---属扩散动力学范围 扩散---属扩散动力学范围 --- (3) VR≈VD,属过渡范围,反应阻力同时考虑两方面 属过渡范围, 属过渡范围
以金属氧化为例,建立整体反应速度 各阶段反应速度间 整体反应速度与 例:以金属氧化为例,建立整体反应速度与各阶段反应速度间 的定量关系
M (S )
MO
1 + O2 ( g ) → MO( S ) 2
前提: 前提: 稳定扩散 O2 C0 C δ M 过程: 、 - 界面反应生成MO; 界面反应生成 过程: 1、 M-O2界面反应生成 ; 2、 O2通过产物层 、 通过产物层(MO)扩散到新界面; 扩散到新界面; 扩散到新界面 3、 继续反应,MO层增厚 、 继续反应, 层增厚 根据化学动力学一般原理和扩散第一定律, 根据化学动力学一般原理和扩散第一定律, ⇒ VR=KC 金属氧化速度V 金属氧化速度 R 氧气扩散速度V 氧气扩散速度 D 界面处氧气浓度C 界面处氧气浓度
D(C C) dC 0- VD= D( )x=δ= δ dx
当平衡时: = 当平衡时: V=VR=VD ,
KC=
D(C0-C)
δ
C0 ⇒ C= Kδ 1+ D
V=KC= KC 0 1+ Kδ ⇒ D 1 1 1 = + V KC0 DC0 /δ
由扩散和化学反应构成的固相反应历程其整体反应速度 说明: 由扩散和化学反应构成的固相反应历程其整体反应速度 的倒数为 化学反应最大速率(界面C达到 时化学反应速率最大) 的倒数为 化学反应最大速率(界面 达到C0时化学反应速率最大) 达到 时化学反应速率最大 倒数 和扩散最大速率(当C=0时扩散速率最大)倒数 之和。 扩散最大速率( 时扩散速率最大) 之和。 时扩散速率最大
泰曼温度
许多固相反应的实际速度比泰曼理论计算的结果快得多! 许多固相反应的实际速度比泰曼理论计算的结果快得多! 有些反应即使反应物不直接接触也仍能较强烈地进行!?? 有些反应即使反应物不直接接触也仍能较强烈地进行!?? 金斯特林格指出:气相或液相也可能对固相反应起主要作用 金斯特林格指出: 固相直接参与化学作用并起化学变化, 固相直接参与化学作用并起化学变化,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第一篇 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 晶体学基础 第二章 晶体结构 第三章 晶体结构缺陷 第四章 非晶态结构
第二篇 热力学平衡
第五章 相平衡和相图 第三篇 动力学过程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固体中的扩散 材料中的相变 材料制备中的固态反应 材料的烧结
1 R 0 -(R 0-x)3 x G= ⇒ = 1 − (1-G ) 3 3 R0 R0 3
代入方程 x 2 = Kt得 x 2 = R0
1 2 [1 − (1 − G ) 3 ]2
= kt
微分式
dG = KJ dt
⇒ FJ (G) = [1 − (1 − G) ] = K J t 2 µDC 0 2 其中 K J = 2 (1 − G ) 3 ρR0
则固相反应动力学一般方程为: 则固相反应动力学一般方程为:
dG =KF(1-G)n - dt
n ------反应级数,K ------反应速率常数;F------反应截面 反应级数, 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级数 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截面
A 考虑一级反应: 考虑一级反应:
dG = KF (1 − G ) dt
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8.2 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一、固相反应的一般动力学关系 二、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三、扩散动力学范围
一、固相反应的一般动力学关系
固相反应特点: 固相反应特点:反应通常由几个简单的物理 化学反应、扩散、结晶、 化学过程组成。 化学过程组成。如: 化学反应、扩散、结晶、 熔融、升华等, 熔融、升华等,只有每个步骤都完成反应才结 束,因而速度最慢的反应的速度的对整体反应 因而速度最慢的反应的速度的对整体反应 速度最慢的反应的速度的对 速度有决定性作用。 速度有决定性作用。 有决定性作用
F1 (G ) = [(1 − G ) − 2 3 − 1] = K 1t
′ F1 (G ) = ln(1 − G ) = − K 1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