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常用治疗ppt课件
-
2
注意事项
+ --急性炎症时禁止冲洗,以免炎症扩 散。
+ -- 灌洗桶不宜悬挂过高,防止因压力 过大将分泌物冲入咽鼓管
+ --冲洗时勿讲话,以免发生呛咳
+ --冲洗液温度以38 0C为宜,以免因温 度过高或过低而刺激鼻粘膜
+ --教会病人自行冲洗。
-
3
鼻腔滴药法
+ 目的 收缩或湿润鼻腔粘膜,用于检查或 治疗鼻腔、鼻窦和中耳的疾病。
+ 体温过高 因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引 起。
+ 焦虑 与反复感染或担心手术效果有关。
-
21
护理计划
+ 预期目标 + 病人能大致了解耳前瘘管的发生机
理及感染的各种原因,掌握保持耳 部清洁的方法,尽量避免感染。 + 病人了解手术目的及大致过程,主 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痊愈。
-
22
护理措施
+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一般在合并感染 时方来医院就诊,此时,可按医嘱指 导患者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对已 形成脓肿者,应先切开引流,置放引 流条,每日换药。但脓肿切开术前应 向患者说明病情及必要性,以消除其 紧张心理。
使下颌颏部与外耳道呈一垂直线。两侧 鼻孔各滴1%麻黄素3-5滴,收缩鼻腔粘 膜。5min后将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α糜蛋白酶等治疗药物混合液2-3ml注入鼻 腔,
-
14
+ 将与吸引器相连的橄榄头或预先已排气的 波氏球塞入治疗侧前鼻孔,用手指压紧另
一侧鼻孔,并令患者连续发“开、开、开”
音,同步开动吸引器或放松波氏球。每次 持续1-2秒,重复6-8次。同法交替两侧鼻 腔滴药、吸引。
-
15
注意事项
+ 压力不宜过大(压力一般为20-24kPa) + 负压吸引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真空
性头痛。 + 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鼻出血、鼻部
手术后伤口未愈、高血压病人等不宜使 用此方法。
-
16
先天性耳前瘘管
+ 是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为第一鳃沟在 胚胎期融合不全或第1、2鳃弓的6个小丘
样结节融合不良造成的遗迹,是常见的
-
6
+ 方法 取坐位,头稍前倾,收缩鼻腔粘膜, 1%丁卡因棉条置于下鼻道表面麻醉5-10 min。
右手持穿刺针(左侧穿刺与此相反),针 头斜面朝向鼻中隔一侧,经前鼻孔伸入下 鼻道,于距下鼻甲前端约1~1.5cm下鼻甲附
着处,向同侧耳廓上缘方向用力刺入上领 窦内侧壁,穿刺针进入窦腔后有落空感。
-
7
+ 然后拔出针芯,用注射器抽吸,若有空气 或脓液吸出,证明针已进入窦内。接上带 橡皮管的玻璃接头,嘱病人头向前倾,偏 向健侧,张口呼吸,手持弯盘接污物。以 温生理盐水甲硝唑液连续冲洗,直至将脓 液洗净为止。
鼻腔冲洗法
+ 目的 用于治疗萎缩性鼻炎,鼻及鼻 窦手术后及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以 去除鼻腔、鼻咽部脓痂,减少臭味。
+ 用具及药品 灌洗桶、面盆、橡皮管、 橄榄头及500~1000ml温生理盐水
-
1
+ 方法 病人取坐位,将装有温盐水的 灌洗桶悬挂于距病人头顶约1m的高度,
橄榄头塞入患侧前鼻孔,病人稍低 头,须下接面盆,张口呼吸。盐水 注入一侧鼻腔并经对侧流出时,即 可将鼻腔内的分泌物或痂皮冲出。 一侧鼻腔冲洗后可按此法冲洗对侧 鼻腔。也可用鼻腔冲洗器冲洗。
+ 如冲洗不畅,不应勉强冲洗,应改变进针 部位,方向及深度,并收缩中鼻道粘膜, 如仍有阻力应停止冲洗。
-
10
+ 穿刺过程中若发生昏厥等意外情况应停止
穿刺,去枕平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根 据病人情况,给予必要的处理。
-
11
+ 穿刺后嘱病人在治疗室休息片刻,若出血 不止,可用0.1%肾上腺素棉片紧填下鼻道止 血,并告知病人3-5天内擤鼻涕时带有少量
-
8
+ 如为双侧上颌窦炎可同法冲洗对侧。冲洗
结束可注入抗炎药物,拔出穿刺针棉片压 迫穿刺部位止血。记录冲洗结果。
-
9
注意事项
+ 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高血压病、血 液病及急性炎症期病人禁忌穿刺。
+ 穿刺部位、方向要准确,以免刺入邻近器 官组织。上颌窦内不宜注入空气,冲洗时 不可用力过大,以免发生气栓。
+ 应教会病人或家属,使其能在家中自行 滴药。
-
5
上领窦穿刺冲洗法
+ 目的 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领窦炎和诊 断上颌窦疾患。
+ 用具与药品 前鼻镜,棉签或卷棉子,上 颌窦穿刺针,橡皮管及接头,20-50ml注 射器,治疗碗及弯盘,1%麻黄素生理盐 水,500-1000ml温生理盐水,1%丁卡因棉 条及治疗用药。
-
23
+ 感染控制后,如需行耳前瘘管切除 术,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
血液为正常现象,出血较多及时到医院处 理。
-
12
鼻窦负压置换疗法
+ 目的 经吸引使鼻窦腔内形成负压,将 药液引入鼻窦,治疗慢性化脓性全组 鼻窦炎。
+ 用具及药品 吸引器及带橡皮橄榄头或 波氏球,换药碗,1%麻黄素生理盐水 及其它治疗药物如抗生素、糖皮质激 素和α-糜蛋白酶等。
-
13
+ 方法 擤净鼻涕,取去枕仰卧,肩下垫枕,
耳科疾病之一。瘘管多以单侧多见,女
性多于男性。瘘管口常位于耳轮脚前,
管壁内衬以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 汗腺、皮脂腺等。
-
17
+ 管腔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瘘管的分支除个别深达鼓沟或向 后达乳突表面者外,一般均较短。
-
18
护理评估
+ 先天性耳前瘘管出生时即存在,平 时可以无自觉症状,偶于挤压时, 可有少许粘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溢 出。继发感染时,则局部疼痛剧烈, 皮肤发红、肿胀、发热,最后形成 脓肿。若反复感染,局部可形成脓 瘘或瘢痕。
-
19
+ 本病患者常有自卑感,不愿被他人知道 患有耳前瘘管。当感染化脓或溃破时则 十分担忧。担心感染是否能被彻底控制、 手术能否彻底切除瘘管,手术后是否会 复发,也担忧感染或手术遗留瘢痕而影 响美观。
-
20
护理诊断
+ 皮肤完整性受损 由耳前瘘管反复感染, 脓肿破溃所致。
+ 有感染的危险 当局部污染细菌入侵,则 有感染化脓之可能。
+ 用具及药品 滴鼻药物、滴管或喷雾器。
+ 方法 取仰卧头低位,使鼻腔低于口及咽 喉部。滴入药液3-5滴,轻轻捏鼻翼, 使药液与鼻腔粘膜广泛接触,5-10min后 恢复正常体位。另外,也可使用喷雾器 将药液喷人鼻腔。
-
4
注意事项
+ 不能取仰卧头低位者,可取侧卧患侧向 下位。
+ 药瓶口、滴管口或喷雾器头不得插入鼻 孔碰及鼻翼和鼻毛,以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