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学习对人的修养

书法学习对人的修养

书法学习对人的修养
张立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是国粹,它启迪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

书法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书法修养专业逻辑思维艺术美学
Research of Calligraphy Impact on Culture
Zhang lihuang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 528000,China)
Abstract: It i s well known that calligraphy is a unique traditional art in China .Thousands of years, it has been appreciated and loved for people. …….
Key Words:Calligraphy, accomplishment, professional, Yan zhen-qing ,logical thinking, art ,aesthetics
一、引言
在中国,书法形象是国人的一种喻体、寓体、载体,它暗示着、象征着、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书法意象。

从象形文字产生伊始,就有了书法,上起殷商甲骨,下至大唐端楷,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演变,书法成为最具有中华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艺术。

二、书法学习对人的修养影响
1.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2.书法的内涵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确承载着文明,承载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髓。

为此,多少仁人志士而浸醉。

而在当今,更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

尤其在新疆,宏扬主流文化,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书法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对强国固边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书法研究基本技法,体现文化内涵,更注重艺术品格,它考验人的修养,胆识和胸襟,体现人生的审美价值意趣。

在一定时间段,重要的是发现,而不是创造。

数十年孜孜不倦挥毫铸情,磨练了人生的意志,在历练中一步步提升技艺,在技艺中发现体味美的元素,美的格调,美的韵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

在玩味中收获愉悦。

书能陶情,书亦载道、寓志。

在书写中需要凝神静气,又要欲书先散怀抱,既遵循艺术规律,又要注入情感,呈现艺术品味和文化含量及历史渊源。

是心灵的律动,感情的流淌和释放。

境由心造,神融笔畅,无为而治,意味无穷。

书法能使人静,更让人思考,确实是修身养性、培养情操、延年益寿的良药。

3. 书法艺术与人生修养
点为心画、挚爱永恒、志气平和、淡定拂尘、含容空有、阳舒阴敛、天籁涌情,方寸之间,营造和谐,永远是心灵与自然,书法与人生的交融碰撞与凝结。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不也正是天人合一,心手双畅精神境界的自然表达吗?由此可得,练字陶情,学书通道也是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享受,一次升华。

“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对书法的表现特征做了精要的概括:“所以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惟其如此,书法,可以讲是中国艺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

当年,毕加索偶然在博物馆见到中国书法时震撼不已,他在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中,在那“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的墨色气象中,发出了“这是艺术中的艺术”的惊叹,从此对中国艺术怀有敬畏之心。

4. 书法艺术与人生哲理
书法中有自己的理论,简称书理。

书法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这是孙过庭从学书法实践中得出的精辟见解,也是对书法用笔的高度提炼概括。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对书者提出了要求,切记随意乱画,任比为体。

在笔“动”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做到意在笔先,而后才能运筹帷幄。

以行书中不可或缺的“牵丝”为例。

牵丝是两个基本笔画之间非常细的线条,是由书写时收笔或出锋时顺势带出的。

其方法也像做人一样讲究:行书变化重韵律,基本笔画要重,牵丝却可细可无,层次分明。

太多太乱的牵丝只能让整幅字看起来杂乱无章,不分主次。

人生也是一样,生活中的许多事都需要我们有条理、有层次,泾渭分明,什么时候该连,什么时候该断,都要以智慧去辨别,从整体去分析,用理智来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中国传统崇尚儒释道。

仁义理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均应和谐,更重秩序礼节。

文字象形会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符号。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表现审美品格,体现传统文化内含的精神实质、涵养和风姿。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创造了古代灿烂的文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内涵。

“唐代第一妙腕”孙过庭,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双料明星,既是书法理论家,又是书法高手。

他所写的《书谱》一文,真迹流传至今,我们欣赏他的《书谱》真迹,书法艺术上则“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用笔刚断,结字为地道的“二王”草法,展示给人们的是中国书法艺术永恒的魅力。

更可观的是他在《书谱》里所讲的书法理论极其深刻,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学。

其中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八个字,说的既是书法又是人生。

一听到“虚”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虚静、虚远、清虚。

孙过庭论书法之虚,指出了书法在避免虚弱无力、钉头蜂腰、牵强附会的通病同时,要三思而行,做到意在笔先,运筹帷幄。

这就告诉人们,行云流水固然很好,但字如流水之随意却不是乱写乱画,要有真功夫、真想法才行。

一点一画,互相牵制、生发,彼此衬托、渲染,才是真正意义上书法的美。

所谓“起不孤,伏不寡”就是这个意思,而这就不仅仅是在说书法,而是在说人生哲理了。

三、总结
书法本身就不是横空出世的空中楼阁,它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之作,无不倾注着作者个性鲜明的理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翰
不虚动,下必有由”八个字,已经超越古今无数看似玄妙高深,实则苍白空洞的所谓书法理论,一针见血地提炼概括了书法用笔之道。

而书法家这种“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的理性思维,不但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必备能力,也将成为生活中人们的行事准则。

参考文献:
[1] 杨素芳, 后东生.《中国书法理论经典》[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2] 中田勇次郎[日本] .《中国书道全集》[M]. 东京: 平凡社, 1987.
[3]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7.
[4] 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M].台北: 远流出版公司, 1993.
[5] 周德聪.《书法精神构成中的人格象征意识- 兼论书法的情感表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6] 齐冲天.《书法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