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三讲文言句式及古文今译【考点解读】1.初步了解文言文中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几种常见的句型句式及一些特殊句式。
2.能准确地翻译文句。
【知识点拨】一、文言句式:同学们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能掌握好,对翻译文句、理解文意会大有益处,同时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阅读理解简单的课外文言短文。
现将几种常见句式举例分析如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表明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用判断词“是”来构成,而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但我们在翻译时要加上动词“是”,有三种情况:1、其常用(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2、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3、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者也”:“者也”放在句末。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者,……”: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用“也”。
如: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夫战,勇气也。
(5)“……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9)“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③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文言文中也有个别句子把“是“作为判断动词。
例: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1)“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①非天质之卑。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12)有的判断句“者”、“也”都不用,要注意识别。
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二)倒装句倒装句式指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或出于某种习惯,有些句子成分颠倒了,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倒装的部分还原到句子原来的位置。
主要有四种:谓语而将它放1、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1)“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思”、“忆”的宾语,为强调宾语而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状语(介宾结构)后置A、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①“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对于我来讲有哪一样呢”。
②“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③“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①“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三种情形:(1)、承前省:太丘舍去,去后(友)至。
(2)、蒙后省(3)、对话省例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4、省略介词:(1)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2)急湍甚(于)箭。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2)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4、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有“被”的意思。
二是有的句中没有“于”、“为”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翻译时都要体现出被动含义。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感,被……所感动。
(实质是动词“感”后省略了“于”)(2)有标志词语①“为”表被动:A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③“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二、古文今译古文今译是训练和检验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手段。
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来全面理解文言文,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全面考查,因此往往成为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学习古代汉语所应必备的文史知识,如古人的名号、称谓,纪年的方法,方位的表述,以及古人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常识。
【考试指津】文言文考点2:翻译所谓的重点句子一、含有重点词语的句子(含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的句子)。
二、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三、反映文章主题、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1.理解词义尽量把词语放在句、段、篇的大环境中去理解。
2.短语和句子翻译要尽量做到忠于原文,符合现代汉语的格式、习惯,落实关键词,通达流畅,富于文采,译句的语气和感情色彩都要跟原文保持一致。
古文今译最基本的原则是:“信、达、雅。
”最基本方法可概括为:“文白对应,字字落实。
”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有些文言句子运用了比喻、借代、引申等修辞,直译则不便理解(或语句不通)的情况下,才可意译。
(一)、三个“遵照”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二)、四个步骤1.审。
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
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
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
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
凡是专有和特殊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职名、地名、人名、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器物名、书名、典章制度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等,翻译时直接原词不动写下来。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
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应当保留)2.对:即对译法。
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
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
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文言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包括:(1)、将古义词换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2).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3).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4).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