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一等奖《数字集群标准》主要完成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要完成人:朱龙明;周剑;董晓鲁;徐霞艳;李侠宇;薛育红;黄兴旺;刘金龙;丁梦蛟;吴强;毋德新;周国安;刘英男;庞英文;王波主要内容:2002年底,针对国内市场某些专用集群系统价格昂贵,互通性差导致集群业务在中国未能满足国内运营商需求的实际情况,中兴和华为启动了中国数字集群标准的研究工作。
其中中兴提出的是GoTa系统,华为提出的是GT800系统。
GoTa(Global open Trunking Architecture)是中兴通讯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001年起,中兴通讯组织国内外CDMA技术专家,开展利用CDMA技术实现集群的研究。
中兴通讯美国研究所在2002年提出GoTa数字集群体制,2003年初提出GoTa数字集群技术方案,启动商用产品开发。
2003年底开始与运营商合作,启动标准化、商用化、产业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包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并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oTa是中兴通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在国际与国内申请专利100多项,其中包括基于CDMA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础专利。
现已向多家国外著名通讯设备厂商进行IPR授权,共同进行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的开发与合作,合作厂商对GoTa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GoTa技术鉴定时的评价为“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
GoTa现已成功应用于20多个国家,在国内铁通、卫通已经成功商用,并成功服务十运会,开创国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群系统服务国家重大赛事之先河;在国外如挪威,俄罗斯,马来西亚、贝宁、斯里兰卡、蒙古、越南、海地等国家获得正式的商用合同,开始商用建设和运营。
在葡萄牙、美国、乌克兰、哈萨克、塔吉克、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沙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等多国家也开通了大量的实验系统。
GoTa获得了各个运营商的高度赞可。
GoTa是中兴通讯自主研制的技术和产品,向行业内企业完全开放,打破国外企业在此领域内的垄断地位,对我国集群产品和集群网络建设、通信安全保障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GoTa产品将在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网络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GT800(GSM Trunking 800MHz)是华为推出的基于GSM技术,并可以不断演进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华为通过多年的研究和GSM开发经验积累,申请了GT800的核心专利20多项。
并开发出商用系统和终端,参加了国内运营商组织的测试和商用试验,2003年开始制定《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T800数字集群系统基于成熟TDMA技术体制,在GSM系统上融入了数字集群技术中快速呼叫、共享信道、强大的调度业务,能够充分满足集群专网、共网的用户需求。
GT800具有突出的特点:基于业界最成熟、完善的GSM产业链,具备明显的规模产业优势;集成了GSM系统和数字集群系统的业务,具备丰富的业务功能;采用TDMA技术体制,覆盖稳定,业务可靠,保障调度通信的服务质量;通过优化的系统设计,在群组容量、响应速度上具备专业数字集群系统性能。
目前GT800在国内、海外多个城市建设了商用网络和测试网络,客户包括公网/共网运营商、企业行业用户;在国内,成功为第五届亚太市长峰会、亚太艺术节等大型社会活动提供了保障服务,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进行GT800技术鉴定,作出了“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的高度评价;在海外,GT800也获得了多项应用,为拉美、南部非洲的多个专网和运营商客户建设GT800网络,提供集群调度服务。
GT800是华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GSM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申请国际/国内专利100多项,包括基于GSM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本专利。
同时华为正在进行将GT800推广到国际标准中的工作,在全球最大标准组织3GPP中成功推动了基于GT800集群技术的WI(工作项目),截至到06年10底,已有50多篇技术文稿获得大会通过,GT800中包含的多项业务功能已写入国际规范,其他功能正稳步地向国际标准规范推进。
一等奖《ITU-T多媒体业务(IP网多媒体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远程教学业务)描述与需求建议》主要完成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蒋林涛;聂秀英;孙明俊;金伟;杨崑;何宝宏;孙志斌;罗忠;张清;刘湘宇;马玉发;郑林会主要内容:力争在国际标准制订方面的主动权,是当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科技发展战略之一。
本项目是在国家“标准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本项目是国家重大标准专项2002BA906A60远程教学通信平台系列标准和中日IPv6合作子项目18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项目共完成了如下3个ITU-T标准建议:1)ITU-T建议F.733 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会议业务描述和需求2)ITU-T 建议F.741 音视频点播业务的业务描述和需求3) ITU-T 建议F.742 远程教学业务的业务描述及需求这三个标准建议主要是按照ITU-T 建议F.701所描述的方法规定基于IP 网络的多媒体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和远程教学业务的定义、功能模型、应用场景以及业务需求。
研究用于各种通用的多媒体应用和业务的一致方法,同时考虑电信、电视和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融合并将融合技术应用规定的应用和业务。
多媒体视频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均是多媒体通信中最重要的业务。
但由于没有一致的业务需求描述,没有完整的体系架构和赢利模型,这些业务未能发展成为电信网络上的主体业务,业务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而业务需求标准恰恰是这些业务标准体系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代表我国率先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标准文稿,得到了ITU-T SG 16与会专家的认可,这也是我国在参与ITU-T SG 16活动中,首次独立提交并获批准的国际建议,实现了我国在多媒体通信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方面零的突破,表明我国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国不再是简单地跟踪学习,而是有能力起草和制定相应的标准建议。
本项目填补了国内外在IP多媒体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领域的研究空白,获得了原创性知识产权。
使我国客观上能够成为多媒体视频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等方面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国家,为我国进一步研究和制订这些业务的体系架构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掌控这些业务相关产业形成的主动权。
本项目的完成有助于形成健康的IP网多媒体会议、音视频点播以及远程教学产业链,推进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二等奖《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主要完成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肖雳、周镒、刘宝殿、褚文华、陆冰松、宋崇汶、张兴海、胡巨波、邓江、谢玉明主要内容:《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由YD/T1312-2004《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和YD/T 1169.2-2001《800MHz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两部分组成。
其中《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包含:《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宽带无线电设备》、《第3部分:个人陆地移动无线电设备(PMR)及其辅助设备》、《第4部分:无线寻呼系统》、《第5部分:无线语音链路设备和无线话筒》、《第6部分:业余无线电设备》、《第7部分:陆地集群无线电设备》、《第8部分:短距离无线电设备(9kHz-40GHz)》。
该项目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该系列标准对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研究,提取了其中的共通之处。
该系列标准即包含了各种无线通信设备通用的测试方法、限值和测试等级,又根据每一个类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特点提出了相应测试方法。
该系列标准的制定为将来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的制定建立了参考。
与国际相关标准相比,增加了传导杂散、辐射杂散两个测试项目。
在辐射杂散测试项目中,现在普遍使用的测试方法测量范围为6GHz,在本项目中将测量频率范围提高到了载频的10次谐波,通过该系列标准的实施,将有效的减少无线设备对外界的辐射。
该系列标准在辐射骚扰抗扰度试验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的等级上也高于国际相关标准。
在第5部分“无线语音链路设备和无线话筒”中,根据EUT的用途为专业用途、家庭用途、普通消费对EUT进行了分类,并根据EUT的类别和是否能建立连续通信链路相应的给出了不同的性能判据。
由于该部分是针对声学设备的,所以专门给出了声学耦合夹具。
该系列标准适用于除广播接收机以外的所有种类的无线通信设备。
无线通信产品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标准的制定一般落后于产品的研发。
在一个新的产品面世的时候往往没有相应的产品族标准与之相对应。
该系列标准可以使业界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就有据可查,不用在产品问世后,再对产品进行修改,来满足相应的EMC标准,可以为厂家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
该系列标准由于其具有无线设备的代表性,被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含WCDMA、CDMA2000、TD-SCDMA)等多个标准引用,为相关标准的制定节省了大量的研究时间。
二等奖《下一代网络中的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主要完成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主要完成人:刘恩慧、冯伟、李宁、赵慧玲、陈运清、杨明川主要内容:《下一代网络中的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ITU-T Recommendation Y.RACF)是国际电联(ITU-T)关于下一代网络(NGN)所制定的系列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标准。
标准名称:“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s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该标准规定了下一代网络中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的功能框架和需求,可以支持各种接入网传送和核心网传送技术,可以支持分域部署(接入网或核心网分别部署)、多域同时部署和域间部署。
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框架规定了实时应用驱动的基于策略的传送资源管理方法,以支持端到端服务质量,门控制,网络地址转换,远程穿越网络地址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