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读后感范文

论语读后感范文

论语读后感范文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古代对孝道的定义。

大家阅读过论语吗?其中对孝道的讲解大家读懂了吗?在此,为大家准备好了读论语孝读后感,一起来学习吧!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加上自己对《论语》研读,对于论语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其中所渗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课堂上,老师经常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却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

还通过观看电影《孔子》, 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

这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而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木、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平辈、晚辈。

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这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木及其发展的前提。

就我们个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
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论语》中的孝义也是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

《论语》呼吁天下的儿女尊重父母,及时行孝,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下面,让我们走进《论语》,感受其中的孝义。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父母对我们—也是潜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谨记父母的教导,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近年来流行过年出去旅游,对于这种做法,大家的观念也不同。

而我认为,过年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应用更多的时间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通常,父母会把我们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给我们庆祝,让我们每年都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生日O
然而又有几个人能记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几个人能在父母生日这天给
他们庆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条短信、一个小礼物、一句问候、回家的一杯水、一个小举动,就能让他们非常开心。

当然,对于父母来说,生日是喜忧掺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忧的则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这句话,我们可以看现在父母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样子。

他们更多地是担忧,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等到那一天,不管我们再怎么追悔,一切也来不及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今年来,子女不孝的—也经常搬上新闻,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欠父母实在太多,唯有在我们懂事之际、父母有生之年尽足孝道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

什么是孝?在我看来,能让父母天天开心就是孝。

我们尽力做到父母满意,生活里多关心父母,这些并不是难事,但在父母看来,却十分欣慰。

读《论语》使人知仁义。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
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

成就别人才是无私。

“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
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要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

真的仁义岀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

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由此,我们要学孔子的快乐主义和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_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而“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而对的问题。

不管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多少知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个人最终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那么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并实践做人的道理, 学习孔子的人生观?
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视觉学习了《论语》,这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困境与不如意的事很多, 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答案。

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 _。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而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

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

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

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而对?!天灾,
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

在天灾己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

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而,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
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

灾害己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

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重建后的汶川,人们一片忙碌: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重组新的家庭、修补破损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

通过用自己的能
力去“做事”,汶川的人们渐渐地弥合心里的伤口,去逐渐减轻心灵的苦痛,通过劳动,汶川重新获得了新生。

《论语。

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而你的悲痛与遗憾。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除了树立明确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约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曾子所说的“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

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

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木德性。

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 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而这一切都通过“每天反省”这一习惯来支撑和维系,使个人的修养日渐完善。

当个人的修养到达一定程度后,他的思想和人生就会发生迥于常
人的变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在生活中总结体验,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知音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这一切都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实现的。

思想修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个人,也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 一个对人谦恭友爱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乱的事情。

每个人都能如此,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无疑就非常安定了。

再大而化之,国家的治理与安定也和为人的基本修养有关。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在合适的时间调动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

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

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
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