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郭沫若
4.1复习笔记
一、生平及创作道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
1.幼年
(1)文学影响
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
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
(1)经过
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
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
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
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
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
(1)经过
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⑤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创作诗集《恢复》,以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回应反革命的血腥镇压。
⑥在此前后,郭沫若还积极参与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为推动革命文学的发展和壮大奔走呼吁。
(2)思想
由于积极参加革命实践和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郭沫若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代替了泛神论,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飞跃,逐步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
4.十年流亡生活:1928年~1937年
(1)经过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通缉,郭沫若于1928年再次东渡日本,开始了10年流亡生活。
(2)成就
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②创作《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自传性作品,总结了革命运动和人生道路中的经验教训。
5.抗战及解放战争:1937年~1949年
(1)经过
①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②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先后主持了军委会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组织团结了国统区广大进步力量,积极展开抗日救亡运动。
③直到解放战争期间,郭沫若始终是国统区民主爱国文化运动的旗手与先锋。
(2)文学成就
抗战以后及整个40年代,郭沫若配合现实斗争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
包括:
①《战声集》《蜩螗集》等诗集;
②《屈原》《虎符》等历史剧;
③《沸羹集》《今昔蒲剑》《天地玄黄》等文艺论集;
④《地下的笑声》等小说集;
⑤《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等史论。
6.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负科学、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领导工作的同时,也不断有一些新的作品问世,1978年病逝于北京。
(二)文学成就
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郭沫若在多种不同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留下了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在内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其中,诗歌和历史剧是其取得重大文学成就的两个领域;而小说、散文也取得可观成绩。
1.诗歌
郭沫若1921年集结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全新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质展示了新诗革命的新面貌,张扬了五四时代精神和人的觉醒意识,并创立了崭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成为中国白话新诗的奠基之作。
2.历史剧
(1)取材特点
郭沫若的历史剧,取材上自战国时期,下至明末清初,主要人物包括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侠客,女性形象自后妃公主至宫娥美女。
(2)内容特点
描写的社会生活由宫廷相府到民间酒肆,从中原地区到西南边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生活图画。
(3)精神特点
充满磅礴正气和历史的悲剧精神。
这种浓郁的悲剧情绪,呈现出肃穆的崇高美,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
3.小说
(1)创作背景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主要创作于五四到“北伐”前后。
(2)小说基调
充满着炽热的反帝反封建激情。
(3)取材分类及特点
①借用异域他乡或古代历史题材,表达现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情绪,揭露和鞭挞丑恶污浊的社会,并寄托美的理想。
特点:富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批判的锋芒。
②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以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来揭示世态炎凉、人情浇薄。
特点: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气氛。
(4)艺术突破及代表作品
郭沫若善于在小说的形式方面锐意尝试,大胆突破。
①《残春》:中国最早的精神分析小说
a.小说的概况
第一,1922年4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残春》,是他实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作。
第二,以梦幻、精神分析作为“全篇的中心点”和“全篇的结穴处”,着力点在于“注重心理的描写”,“是潜在意识的一种流动”。
第三,人物内心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道德的冲突、原始的人性、纯真的情致都在无形无影的梦境中得到展现、消融和升华。
b.意义
尽管《残春》算不上一篇完美的精神分析小说,但它首先通篇运用精神分析手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格局和中国读者传统的阅读心理,为后来现代文学创作中不断出现的精神分析小说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例。
②《落叶》: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
a.主要内容
1926年4月出版的中篇小说《落叶》,以日本姑娘菊子写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41封情书为结构线索和基本内容,着力反映了他们之间纯真感人的爱情生活。
b.人物形象
小说以书信的方式精心刻画了菊子姑娘的动人形象:心地善良纯洁,没有民族偏见,性格倔强正直,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极为不满。
c.思想感情
第一,菊子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也体现了作者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热切赞美和深刻理解。
第二,作品还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表达了鲜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
d.艺术特色
小说通篇纯熟地运用书信体的方式,给人以极为亲切自然的感受,既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