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作业练习第三单元高考真题精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作业练习第三单元高考真题精选

第三单元高考真题精选[全国卷真题调研]1. [2016·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 B解析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排除A项。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B项正确。

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排除C项。

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排除D项。

2.[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 C解析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误。

3.[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地方卷真题借鉴]4.[2016·北京高考]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 A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诗经》“十五国风”涉及的15个诸侯国或地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国风·周南》,A项正确。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中提及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和东晋的陶渊明,而题干图片涉及的诸侯国表明是秦朝统一之前,排除B项。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中提及西汉名将李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和焚书坑儒,应当在图片所示时间之后,排除D 项。

5.[2016·上海高考]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答案 C解析“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

青铜鼎主要是用来祭祀的,故A项错误;殷人不会将重大事件记录在石碑上,故B项错误;殷人以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重大事件,然后记录到兽骨或龟甲上,因此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甲骨文,故C项正确;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故D项错误。

6.[2016·上海高考]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答案 A解析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处于中国宋元时期。

13世纪,火药武器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入欧洲,A项正确。

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出现在汉朝,排除B项。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出现在唐时期,排除C项。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7.[2016·海南高考]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答案 B解析中国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书同文”,规定小篆为全国通用,故B项正确;其他三种字体都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故排除。

8.[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 C解析由材料“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可知,司马相如的赋符合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由材料“天子大悦”“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可知,赋成为给统治者“润色鸿业”,歌颂丰功伟绩的载体,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项错误,符合题意。

由材料“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可知,赋使读者觉得很有气势,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2015·广东高考]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隶书B.小篆C.行书D.草书答案 A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可以推断该字体不是小篆,排除B项;行书、草书是在隶书等字体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不是在篆书之后,排除C、D两项。

答案为A项。

10.[2015·福建高考]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答案 B解析依据材料的信息可知,许慎强调“历”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史”指记录过往的事情,同时记录者应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事实,即历史为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选择B项。

A项的“一切”说法过于绝对;C项的“书籍”说法不准确;D项的“文化形式”是指文化的表现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

11.[2015·福建高考]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排除A项。

从材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可知,关汉卿借用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排除B项。

从材料“大江东去浪千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有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排除D项。

材料没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选C项。

12.[2015·四川高考]“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四个题肢中只要排除一个即可。

诗句式齐整,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排除②,故C项正确。

13.[2015·重庆高考]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答案 C解析由“安史之乱”可知,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相关知识以及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判断出,该诗人为杜甫(该诗标题为《月夜》),故选C项。

14.[2016·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