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

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五、课程的教学容、重点及难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风险评价原理和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教学难点是大气和水体监测的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采样方法和仪器,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测定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流程、操作要点和适用围,各种监测方法的实践应用;自动化监测仪器原理及工作流程。

第一章生态监测概述
第一节监测与生态监测
一、生态监测的定义
二、生态监测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第二节生态监测的意义
一、生态监测的意义
二、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生态监测的发展
一、生态监测的发展
二、国际生态监测网络介绍
三、中国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网络
第四节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
一、生态监测的基础——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协同进化
二、生态监测的可能性——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三、污染生态监测的依据——生物的富集能力
四、生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生命具有共同特征
第五节生态监测的分类
一、按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二、按空间尺度划分
三、其他分类
第六节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概述
一、理化监测方法
二、生物学及生态学监测方法
三、环境变迁断代方法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监测的相关概念、功能与意义。

本章重点是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

本章难点是生态学理论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微观生态监测
第一节指示生物法
一、指示生物及其基本特征
二、指示生物的选择方法
三、指示生物的指示方式和指标
第二节土壤环境监测
一、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二、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三、土壤质量的生物评价
第三节水环境监测
一、细菌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二、浮游生物的指示作用
三、底栖动物的指示作用
四、鱼类的指示作用
五、生物学指标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第四节大气质量检测
一、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
二、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指标
三、地衣及苔藓的监测作用
本章要求了解微观生态监测的相关概念。

本章重点是指示生物的作用以及在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以及大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

本章难点是生物在生态监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评价的应用。

第三章宏观生态监测
第一节自然生态系统监测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
三、湖泊生态系统的监测
四、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
第二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本章要求了解不同自然系统生态监测法的异同。

本章重点是各种宏观生态系统的监测。

本章难点是生态系统监测中监测指标的选取。

第四章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
第一节生态监测计划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生态监测计划的基本任务
二、生态监测计划的容
三、监测体系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四、监测样点的设置要求
五、生态监测报告的编写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生态监测设计
一、环境污染生态监测的特点
二、生态监测的不足
三、环境污染生态监测的设计
第三节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监测设计
一、生态系统管理监测的特点
二、生态系统管理监测的设计
第四节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一、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成
二、各项生态监测要素指标容的选择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监测计划设计。

本章重点是生态监测设计方案制定的步骤。

本章难点是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生态评价基础
第一节生态评价概述
一、生态评价定义及意义
二、生态评价与生态监测的关系
三、生态评价的基本原则
四、生态评价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节生态评价的法律与标准
一、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三节生态评价的生态学理论
一、干扰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
二、生态系统管理
三、保护生物学理论
第四节生态评价的数学模型与建模方法
一、生态学模型
二、理论模型
三、计算机模拟分析
四、生态评价模型模拟与分析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评价相关概念、功能与意义。

本章重点是保护生物学理论与生态评价。

本章难点是层次分析法在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第六章生态风险评价
第一节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提出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及作用
四、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制定
二、风险识别
三、暴露评价
第三节生态风险评价案例
一、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评价
二、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三、入侵物种的生态风险评价
本章要求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概念、意义。

本章重点是生态风险评价原则的选取。

本章难点是生态风险评价方案的设计。

第七章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
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村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
一、农村环境生态监测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二、农村环境生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三、农村环境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
第三节农村环境的生态评价
一、农村环境生态评价的基本含义
二、农村环境生态评价的目标和任务
三、农村环境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四、评价实例
本章要求了解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相关概念、意义以及指标体系。

本章重点是农村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案的设计。

本章难点是农村环境生态监测体系指标的构建。

六、课程主要教学环节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讲授、自学、讨论等环节。

七、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本课程讲授容多,围大,教学时应注意条理、系统。

突出不同生态环境要素其监测的特点,要点。

2、讲课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力求使学生易接受,易掌握。

八、考试容及方法的要求和提示
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容是课堂容占80%,讨论课程论文容占20%
九、使用教材及其参书的提示
教材:罗文泊等编.《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化学工业,2011
参考书目:
挺宁等,《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日期(2004年2月),第1版。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日期(2006年9月),第2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