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易混术语分类解析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
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都是服从文体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在诗词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的。
修辞手法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复杂多样,《高考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及其表达效果,其中前五种是诗词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方法。
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都能增加诗词的表达效果,但前者着眼于微观,是修饰句子的;后者是着眼于宏观,是突出整体地的表达效果。
在一首诗词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时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譬如比喻、对比、反复等,若只限于句子的修饰,则称之为修辞手法,若全文都运用这些手法,则称之为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精题导航】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本诗着重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先得立足全文内容,本诗可看作为山水田园诗,鉴赏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要有机利用注释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 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分析:①刘诗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②吴词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
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
“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
“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
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
”“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
“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
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③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
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
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
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
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抒情手法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志趣和思想无不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常见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情景相融、情景相衬等。
对于这些抒情手法的概念,学生也容易混淆。
现具体辨析如下: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悟时,便把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景物描写中,并通过具体的“象”(景或物)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手法在古诗词中是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也常用于借景抒情诗中。
在借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地位不是并列的,前者是主要的、实写的,后者是次要的、虚写的。
在构思上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议论),或者全文都描写景物(如咏物诗),情感隐含在字里行间。
前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
后者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全部绘景,分析理解时要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才能感受到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2、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人将思想感情完全融合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人感觉不到这是写景还是抒情的一种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柳永的《雨霖铃》,全词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阙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阙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
又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等。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诗人都是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特定景物来表明心迹或人生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不仅在诗词中也在散文中运用得最广泛,它貌似咏物,实则言志,物我难辨,融为一体。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
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高考精题导航】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