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央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
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心灵的人文殿堂。
A.转化如沐春风润色 B.转化动人心魄润泽C.转达动人心魄润色 D.转达如沐春风润泽B2.高中毕业之际,同学们书写赠言相互激励,下列各项中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
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乃是引用此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没有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
▲,▲。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③但不甚浓厚④所以引以为快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A.②③④⑤① B.②①⑤③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①④D ⑤③句“虽”……“但”……,关联紧密,构成转折。
②①④三句关联紧密, ①句解说②句,②①二句是④的原因,借助所空处的句号位置,当知⑤③句在前,②①④句在后。
4.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主题一:月是故乡明主题二:向青春举杯主题三:和平的钟声主题四:文化与传统A.《母亲的微笑》《青葱岁月》《我看辛德勒》《奇妙的昆虫》 B.《温暖的布鞋》《成长的欢乐》《人生驿站》《肯德基印象》C.《游子折柳》《年轻的梦想》《华沙之跪》《秦腔古韵》D.《风华正茂》《原驰蜡象》《将军白发征夫泪》《北京的地坛》游子折柳游子,通常指出门在外或者指的是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
折柳: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华沙之跪华沙之跪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
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
无可否认,华沙之跪极大的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政策)的重要里程碑。
秦腔古韵秦腔是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如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5.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7年中国网民春节网络红包问题调查A.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A(只有近三成的网民认为网络红包基本没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不正确。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双节堂庸训》自序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
中人以上,不待教而成;降而下之,非教不可。
居士有五男。
子,才不逮中人。
孙之长者,粗解字义;其次亦知识渐开。
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凡先世嘉言媺①行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律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友之存者,儿辈耳熟能详,不烦录叙;且凛凛乎,有《谷风》阴雨之忧焉。
居士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
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
冠以“双节堂”者,获免于大戾,禀二母训也。
诸所为训,简质无文,皆从数十年体认为法、为戒,欲令世世子孙、妇稚可以通晓。
自念身为庸人,不敢苛子孙蕲⑦至圣贤,而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
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嗟乎!教者,祖父之分;率教者,子孙之责。
苟疑训词为庸,而别求新异之说以自托,将有离经畔道,重贻身世之患者,是则居士之所大惧也。
【注】媺(měi):同“美”,美好,善。
蕲(qí):同“祈”,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才不逮中人逮:及,达到B.寡尤寡悔,非可俸几也尤:抱怨C.保世滋大,其在斯乎滋:繁衍D.率教者,子孙之责率:率领A(只有近三成的网民认为网络红包基本没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不正确。
)D(率:遵从,服从)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序交代了《双节堂庸训》的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介绍了书的内容、体例和语言特点,并说明了该书命名的缘由。
B.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与颜、袁二书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认为这是教导子孙学习圣贤之理非常完备的书。
C.作者认为,他的家世能够传承与母亲的德行有着很大关系,自己也承蒙两位母亲的亲切教诲,免于犯大的过错。
D.作者自认为是个平庸的人,对子孙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很担心他们另求其他新异学说,离经叛道,留下祸患。
7.(3分)B(原文说“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所以该项不正确。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4分)8.(1)(4分)和儿辈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验证)。
评分建议:“持”、“涉”、“证以事”,语句通顺,各1分。
(2)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4分)(2)(4分)假如人心中没有立志,不能有志于成为圣贤,那趋势必然变成没有才能的人,能不谨慎(慎重)吗?评分建议:每句1分。
9.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
(4分)9.(4分)①牢记(歌颂)先辈美德;②强调律己治家;③希望家族兴旺;④感激师友恩谊。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寒食李山甫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
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0.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5分)10.(5分)(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1分)的明媚春景(1分);(2)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2分)的欢快热闹的场景(1分)。
评分建议:不要求分角度,只要答出相关内容的景象特征.意思对即可。
11.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11.(6分)(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
(2)①以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
评分建议:情感2分;分析4分,答对两点,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2)▲,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3)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4)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5)▲,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7)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分)(1)信誓旦旦(2)发愤忘食(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猥自枉屈(5)高者挂罥长林梢(6)弃掷逦迤(7)自缘身在最高层(8)赢得仓皇北顾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山城施蛰存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
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
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于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
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
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
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
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地方。
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
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
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来,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