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常州市国土资源局二○一二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3)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10)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13)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 (22)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5)第七章附则 (27)附件:1.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附图2.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附表3.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编制说明第一章总则一、目的《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等文件精神,合理保护开发地质环境资源,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二、依据(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 2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二)《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三)《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常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常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四)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五)历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及治理成果。
三、适用范围本规划的适用范围包括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总面积约4385km2。
四、规划期限和基准年本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2011-2020年,规划近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一、地质灾害现状常州市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一)地面沉降常州市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具分布广、灾情重的特点,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严重(见附图1)。
常州市地面沉降始发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于1976~1994年间,之后延续发展,至2003年,已形成了区域性地面沉降漏斗,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1300mm,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地区面积830.75km2、大于1000mm的地区面积102.33km2。
“十一五”期间,因全面实行地下水禁采,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10年地面沉降速率除礼河~牛塘~庙桥~戴溪一带在10~30mm/a外,其余地区均在10mm/a以下,沉降态势明显趋缓。
(二)地裂缝常州市地裂缝主要是由于集中超量开采地下水和岩溶塌陷引起,主要发生于1989~2002年间,共6处(见表1、附图1),分布在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其中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集中。
“十一五”期间,全市未出现新的地裂缝,已发生的地裂缝中,除孟瑶头~大坟头地裂缝在缓慢发展外,其余5处地裂缝活动均已趋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三)崩塌、滑坡常州市崩塌、滑坡灾害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切坡活动引发的,具备突发性强、危害较大的特点。
据调查,全市崩塌、滑坡灾害点共39处(见附图2、附表1),主要分布在武进区、金坛市及溧阳市的低山丘陵;其中武进区16处、金坛市5处、溧阳市18处。
(四)地面塌陷常州市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两类。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采岩溶地下水引起的。
1995年11月,横林镇红联村北部发生一处岩溶地面塌陷,影响范围约0.2km2。
据调查,全市共有3处隐伏岩溶分布区,存在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分别位于戚墅堰东部~横林、郑陆~焦溪及芙蓉南部,总面积约50.72km2(见附图2)。
采空地面塌陷是地下采矿活动引发的。
据调查,已发生2处采空地面塌陷,分别位于金坛市儒林镇和溧阳市社渚镇周城,另外,在金坛盐矿及溧阳上黄煤矿等地由于长期的地下采矿活动,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采空区,存在采空地面塌陷隐患。
(五)特殊类岩土灾害常州市特殊类岩土灾害包括软土、砂土和膨胀土灾害。
常州市软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主要分布在邹区~罗溪~春江以西、戚墅堰以东、滆湖~前黄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见附图3),总面积约1112.17km2。
软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在外荷载作用下,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设工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常州市砂土以全新统粉土、粉砂、细砂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新北区西北部沿江一带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面积约585.00km2。
全新统砂土的特点是沉积时代新,沉积速度快,压密程度低,连接性差,在地震和动荷载强烈作用下,砂土易产生液化,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引发涌水、流砂及基坑壁坍塌等工程地质问题,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安全。
常州市膨胀土以第四系下蜀组粘土、膨润土和凹凸棒石粘土三类为主,广泛分布在金坛、溧市西部的山前岗地区,总面积约570.00km2。
该类土具备胀缩性、裂隙性、结构性及超固结性等特性,工程地质性能不稳定、强度变化大,开挖坡体遇雨易产生边坡失稳的问题。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期内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取决于影响地质灾害变化的自然条件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等。
在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极小,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变化将是今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和政府对地质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将会有所减缓,而人为引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灾害将有增多、加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规划期内,地下水禁采仍将继续,由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将会进一步减缓。
2、已发现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可能成灾。
3、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将有增加的趋势。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也在加强,所引发的特殊类岩土灾害也将有所增多。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近年来,在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立了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建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市、区(市)两级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落实了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及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制度、防灾预案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推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与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行政规章性文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管理程序,使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管理、有序展开的新阶段。
(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03~2007年,先后完成了常州市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地质灾害调查,2008年开展了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2010年完成了武进区废弃露采矿山及地裂缝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另外近年来还开展了大量的地裂缝勘查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类型、规模与分布规律,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评价了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与危害性;另外,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能及时地组织应急调查,采取避险和应急排险等防范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灾害搬迁与治理成绩显著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对横林孟瑶头、红联小学、戚墅堰沈家塘等一批危害严重的地裂缝灾害点进行了搬迁,对环太湖风景区、茅山风景名胜区等地区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整治,不仅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而且极大改善了景观及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四)地面沉降控制效果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市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令,取得明显的控沉效果,沉降中心区范围不断缩小,最大沉降速率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40~50mm/a降至2010年的10~30mm/a,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降至5mm/a左右。
(五)群测群防网络初步建立建立了适合实际的区(市)、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一级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逐个群测群防点落实了监测、预防责任人,编制了防灾预案,并全部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避险卡,对负责群测群防工作的镇(街道)、村级责任人员进行了较系统的培训。
(六)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日趋完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常州市就已着手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而后又相继建立起地面沉降监测网。
目前全市共有地下水监测井91眼、基岩深标1座、分层标1座、GPS测量点39个、水准测量点39个;上述监测网的建成及监测工作的展开在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七)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初见成效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的科普宣传活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及危险区的群众,开展识灾、防灾、避灾等技能的培训。
通过广泛宣传,增强了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一)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工程建设原因,部分地面沉降监测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遭破坏的监测设施有待维护、更新,同时城市重点规划区及重要工程沿线的监测点有待加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灾害监测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金坛盐矿的地面形变监测工作也有待全面展开。
(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但仍有一些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因缺乏资金不能及时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程。
(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仍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和行政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尚未完全走上正轨,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