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论语》读书心得1 司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的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遗憾。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
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来自一个报刊的记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十分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
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他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事惊人的一幕:他的妈妈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
也许他没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横,也许他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它能够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
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有一天被压痛折磨的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他,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技术这件事情是用来玩这样一句话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一个人的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你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时,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中而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
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论语》读书心得2 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高中,那会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及老师规定必读名典书籍才看的,那会看《论语》纯粹死记硬背,从来没想过孔子名录中的话语会这么的深奥以及蕴含的道理。
如今,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在回过来看看,确实能学到好多的真理,以及在为人处世,交友,教育,学习等方面的道理。
《论语》看似难懂却不难懂的书籍,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怎样去做才能过上我们所向往的那种快乐,和谐的大同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的价值坐标。
《论语》其实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馨的生活态度。
相必大家知道,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成熟的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重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从来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就像老人家所说的死读书一样,一遇到不解的问题就停步不前。
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们,光学习却从不思考,也从没有思维上的创新,是很难在特殊教育的领域中是想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的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都是相通的。
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也不要一味的坚信自己。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学习了,而大脑却还是犹如一张白纸,学习只是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学习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
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因学习而产生思考,人也会感到有充实感。
因思考而学习,人也会感到明智。
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还有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教学态度吗?教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为人师的我们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治学态度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句。
前一句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说出,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
其实,在现实中也好,在教育教学上也好,孔子的诸多名言都可以是在我们教书育人上得以借鉴的。
《论语》读书心得3 沉迷了一天的网,我不厌其烦地重复播放着出自匈牙利的钢琴曲——《黑色星期天》,这是一首充满魔力的奇异乐曲,凄美的旋律曾经引起一百多位听者厌世轻生,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因而《黑色星期天》被当时人们称作“魔鬼的邀请书”并列为世界禁曲达13年之久。
作为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肯定不会被它的魔力击中,但这反复地倾听让我似乎触摸到作者情怀——无限悲怆,无比感伤。
也许此刻我和他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相通的地方……近日的一些遭遇像层层迷雾,像绵绵细雨,让我的心情难以走出阴霾重新归为灿烂,我感叹自己:作为女人,没有满腹经纶的才学,没有国色天香的容貌,没有丰厚的祖辈根基,没有显赫的权势倚靠,一直不过是崇尚自由、追求快乐、活得简单而真实。
然而,不知何因,我依旧是我,而周围人看我的眼神给我的评价却变了!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说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
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
叠层架床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百无聊赖的心情如同外在的天气,虽然天高云淡,虽然日丽风清,却始终摆脱不了秋的凉意。
关上电脑,我开始在自家的书房搜寻,我渴望在有限的藏书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在朴素的生活里获得一份心灵鸡汤!《于丹<论语>心得》可谓“应天而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诸多心灵困惑。
对于我的问题别人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跟于丹学《论语》,汲取儒家精华是心灵保健的良方,倡导儒家精神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我要用《论语》启发心智,让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和于丹共鸣:天地人之道在这里于丹用朴实的语言解说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她以女人细腻的情感以智者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很多,而精神领域呢?检讨自己观察周围:其实精神匮乏、内心浮躁的大有人在!读天地人之道给我的感悟主要是对现实和理想地把握与界定,做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追求理想的天空,不断成长、不断改进,接纳途中千磨万击,无畏前程山高水长,最终达到一个境界“神于天、圣于地”。
只有锤炼出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他的修养可以富而好礼可以安贫乐道;他的能力可以顶天立地可以毫不声张;他的眼光能够穿越群山、驱散迷雾、探寻蓝天碧海然后容纳一切尘世喧嚣最后默默地归属自己宽阔的心灵世界。
心灵之道我是天生的乐观派,曾经羡慕庄子“乘物游心”的逍遥。
一直以来,我用歌声和欢笑美化生活,用舞蹈和烈酒排解寂寞。
我喜欢大地上的树木花草,我迷恋高空中的日月星辰。
我以为自己的心境快乐得无与伦比,我以为自己的定力修炼得坚不可摧。
这几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内心是脆弱的,我的率真与豪放、我的勇敢和修养、我的乐观和积极最后却被人归结为“张扬”。
如何应对情感的低谷?于丹告诉我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不能左右外面的世界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灵。
对待人生的不如意,聪明的人不会过分纠缠其中,不会将其无限放大,而是想办法去弥补,修心养性完善自我,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用内心鲜活的力量让沮丧的心情得以释怀。
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想想我们每个人,如果真能将论语倡导的“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付诸于行动,那么“创建和谐社会”不就轻而易举了吗?处世之道观察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网络普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变得淡漠。
我感觉有许多孤独的心渴望倾诉,有许多迷茫的心需要点拨。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言多必失”!有些人原本是好朋友却在不经意的交往中反目成仇。
我曾经听到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说过:“世上没有太多坏人,只有一些不被理解的好人。
”与人相处、与朋友相处到底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读到这一部分我感觉“君子之交淡于水”,与人相处应像于丹所说切忌“过犹不及”,要本着和平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多想多听、谨言慎行,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
学会宽容,为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学会关爱,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世界。
君子之道这里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记得在中学时代我们的教学楼上有八个醒目的大字:“为人师表求知做人”。
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老师的身教远多于言教,如今时过境迁对“做人”的概念我依然是模糊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于丹认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忧不惧、喻于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社会的定位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然后拥有一个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此外她还指出:“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坚持在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现在我开始有所感悟:实际上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我们坚持“终生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完善内心把握幸福吗?学会做人,只做君子不做小人,我们的内心才会完善,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人生之道什么是“人生”?古往今来,上至政坛名将、文学巨人,下及山野村夫、居家妇孺,“人生”永远是一个解不透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