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传扬济世之训孕育岭南名中医2010年03月18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中医药大学是岭南名中医的摇篮。
▢药圃里的李时珍雕像。
药圃里生长着稀有中药品种,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
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总第129期侯选名片128期广州中医药大学提名辞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经历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从创立到成长整个发展历程,一直是综合实力居全国最前列的中医药名校。
索引作为岭南名中医的摇篮,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2002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
唯心大学的“大”“小”问题十年前,父亲在偏远的小渔村为儿子的前途出谋献策:争取在数理化上拔尖,考一所医药大学,真才实学,出来后才好找工作。
但是儿子不才,天生就有数理化恐惧症,这场父母的望子成龙几年后以儿子上了一所文科学校草草收场。
在这里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并不是故意拿青涩往事说事,为了更好地以当事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谈论如今的大学。
说实在话,在浮躁与功利的就业教育横行的年代,提及大学两字,不仅让人汗颜,同样使人心虚。
如今的大学,围墙还是原来的围墙,大学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学:一边看到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多数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学这个有什么用”自然而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另一边则是高校办学唯利是图所滋生的大学腐败,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假就业率遍地都是。
倒出这么多苦水,并不全是危言耸听的证据陈述,而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大学”的社会现实。
大学的教育改革问题喊了很多年,却很难推行,要知道社会风气的形成与颠覆远比专业设置和分科复杂得多。
关于大学的“大问题”没解决,大学里的“小问题”又出现。
有网友出来声称,做一个大学生“难”,现在做一个中医药专业出来的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比起很多综合性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几年来在教育市场的位置却更为尴尬。
在“崇洋媚外”的社会,中医的边缘地位得到矫正的历史不长。
今天别说在学校教学,就算在医院临床实践,西医的“强势”比比皆是。
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医的教学,所以采访的时候有在校学生对我诉苦:比起其它高校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始终围绕一个中西分歧的问题争论不休。
许多年前,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多年后,谢泳说,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
的确,如今谈起大学,我们也不再谈青春谈理想,我们只谈“及格和工作”。
而谈起中医药大学,关于专业、学术本身的中西结合、中西难解难分的问题却仍然是主要问题。
■小瘪现场传真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学生要比三元里校区的多,听说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等,新生都会先到大学城校区上课,直到需要进行临床见习才往三元里校区挪。
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根本不用到三元里校区去。
新老校区分工明确,面貌也完全不一样。
但是校园建设中关于绿化、美化、药化的思路是一样的,说简单了就是用中药植物来命名各条路,以及将一些观赏性比较强的中药植物用作绿化。
如今如果想寻找名老中医们在校内的蛛丝马迹,要找校内的老者引导。
据学校的教职工介绍,年轻的老师们早就不知道学校的陈年旧事。
八十多岁的叫王建华的老师,退休后每天八点半到九点都会到以前工作过的脾胃研究所去看看,而年逾古稀的邓铁涛也是每天会在三元里老校区里面走走,耍一遍健身拳。
大学城里唯一一个把校区主体都搬进来的大学作为大学城唯一一个把校区主体都搬进来的大学学府,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大学城校区看上去比周边其他高校都要安静。
老校区与主校区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没有博物馆,而大学城中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不仅是岭南中医药史的见证,更作为广东省指定的公益旅游景点,免费向游客开放,很多时候,门口总是停着旅行社的专业旅行车。
里面收藏的包括甲骨文、名画、古典医药所用的各类瓶瓶罐罐以及一些古代制药工具等。
危楼礼堂是校友们返校的怀旧地阴霾天气下的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更像一座与世无争的人民公园。
这里如今还设置有中医药主要的科研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对于旧校区而言,最久远的历史必须从处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危楼礼堂说起。
据说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三元里建校时,便兴建了这个礼堂,最早是用作饭堂,后来才摆放了一千多个座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礼堂,之后各类大会以及领导报告都是在这里举行,七八十年代,供学生们放映电影、举办晚会使用。
礼堂声名显赫,不仅在中医药大学校内,在整个三元里地区也是“有口皆碑”。
因为过去年代,可供集体活动的地方很少,礼堂也成了周边很多单位的开会场所。
由于建筑的楼龄过久,且结构上不是十分符合现代标准,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停用,如果要使用,必须写申请报告,现已被列为危楼。
这个礼堂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很短的衔接地带,两旁各有一个小园林区,这个地方在校区中甚至属“黄金地带”,是教师和学生课后和生活中经常活动的地方。
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珍贵地段,因此对于是否推掉重建成了学校各方一直在争论的焦点。
许多校友每次回到学校都要去看一眼这个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建筑。
药圃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在三元里旧校区,另一个最值得称道的是学校药圃。
作为一个广东珍贵的中药种子库,那些稀有且生长条件苛刻的中药种子在这里都有专门的培植。
药圃是在建校区的次年(即1957年)建立的,最初建起来是为了给中药专业的学生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设施,让学生可以看到中药的植株状态,清楚植物的不同入药部位以及各种性状,了解植株状态药物的根、花、叶、果实等。
后来由于教学资源限缺,周边的很多卫校师生也纷纷把它作为观摩学习的药材基地。
药圃中有700多种药物,其中分盆栽和落地栽,细分为中药学分类区、阴生药用植物区、水生药用植物区和南药种植区这四个区。
其中培植有各种名贵草药,例如四大南药等。
在药圃的不远处,可以看见五十年代后期兴建的颇具苏联式建筑的办公楼,楼层高度比较大,采光好,横截面像是“工”字,经过多次的质量检验和评估之后,只是进行过一些小修小补,主体从未曾改变。
对话校长办“高水平大学”并不等于要“高大全”◎发言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校长支持中医药院校独立开展或联合自主招生广州名片: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发展有什么特点,形成了哪些自己的办学优势?徐志伟校长:整体中医药行业规模小、底子薄,我校虽是全国中医药行业四大老校之一,但发展一直受到制约。
从“九五”以来,我校把握中医药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引领教育发展,以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带动整体办学实力提升,乘势而上,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大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现在已经形成医、工、管、理、经、文、教七大学科门类的办学格局,但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
可以骄傲地说,如今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乃至综合办学实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广州名片:高校自主招生最近是社会热点,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实际,学校在这方面的立场和观点是什么?徐志伟校长: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高校自主招生是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特区”政策。
我个人认为,应当支持中医药院校,特别是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医药大学,独立开展或联合自主招生,优先获得适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优质生源。
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广州名片: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作为中医药大学的校长,你怎么看待未来的教育竞争和挑战?徐志伟校长:首先我要说,我们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生命健康产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而中医药是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国粹,更是我国在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原创性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一部分。
中医药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中医药产业链正在不断扩展延伸,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领域,更是中医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对竞争和挑战要靠练“内功”,树品牌,内外兼修,在坚持特色办学的前提下追求卓越。
我的理解是,办“高水平大学”并不等于要“高大全”,并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才能做“高水平大学”,在本行业中做到一流,也是高水平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大学”,我对此充满信心。
校友录我能拿到“世界记忆大师”这个荣誉,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风。
像别人所说的游手好闲、玩游戏之类的现象在我的周围都是很少的。
这样的良好的校风让我能够静下心来练习记忆,心要静下来才可以训练得当。
——史俊恒,广州中医药大学08级针灸推拿专业,在2009年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上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从入学到留校,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了24年,母校改革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给我留下美好回忆。
母校教会我辨证施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使我在从医从政实践中受益匪浅。
——黄小玲,广州中医药大学1977级校友,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忙碌充实,但是对于学校的教学还是欠满意,个人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设备应该更新,教学更多地面向多元化,志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途径。
培养方式都只是照本宣科,大学教育要改革,反对应试教育。
——嘘嘘学·位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还不够□评估人: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高等教育学博士、教授廖益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50年代兴建的中医高等学府,它不仅在广东省内,甚至在整个华南地区的中医教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有优势。
拥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省名牌专业。
第二,附属医院办院有特色。
特别是广东省中医院,其办院经验和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第三,名老中医有影响。
以邓铁涛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中医是医学界的大家,是中医泰斗,对学校的教育、研究、服务社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学科交叉有潜力。
目前学校已经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合理、适度的结合,使得中医药大学的医学教育具备了多学科支撑,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当然,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也有些遗憾,比如目前为止中医药大学还没有自己的院士。
史记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
1956年周恩来总理批示成立广州中医学院,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
1978年进入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高校行列。
1991年成为全国首批开办中医学七年制教育的3所院校之一。
1995年2月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