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四圣心源读书心得篇一:读书心得大家印象中的经典似乎都是指内难伤寒这一类,我就说说我比较有体会的关于温病的一些东西吧。

《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前半段大家都很熟悉了,这半段讲明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大纲,但是真正有体会的是后半段,“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这就话的潜台词是“在卫分的时候需要用使出汗的方法祛除表邪,不可一味清里,尤其是到气才可清气,这个才可十分耐人寻味,提示人们注意清法应用的界限,温病不许凉!否则会凉遏、冰伏,这也是温病误治常见的一个误区,并非只有温病误用温热伤阴才叫误治!值得好好琢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意思其实是讲透热转气可以贯穿温病的治疗的全过程,温病除了顾护气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调,所以才有?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销上下之势??温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我的体会是如果能理解这段话,功用不亚于读完整本温病条辨”单单看《黄帝内经》里面这句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在遇到数例因感冒经静脉输液病情加重后,发热,头痛,畏寒明显,脉沉。

结合上二条,思为因输液致“直入少阴”,开上方2剂即缓解。

个人体会,脉沉及病人呈无欲状态为重要提示。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真是至理名言!现在社会,饮食不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肥胖多脂者众,湿邪为患,几乎涉及每位患者。

经常有患者来说,最近老感觉疲劳,吃饭没胃口,懒洋洋的,一看舌苔,白腻滑或白厚腻,或兼齿痕,必是湿邪为患,有简单的只几管子藿香正气水即可解决问题。

不明白的医家或患者有自服补气药的,有补阳药的,莫不是出现牙痛,溃疡诸症,这才真真是“虚不受补”呢!无论寒湿还是湿热皆伤人体正气,尤其是阳气,用清化、温化、芳化、渗利之法祛湿之后,正气也是虚弱的,需要告知患者注意养护脾胃阳气,待其自身慢慢修复,要不就给予四君、六君的补气升阳的药物调养。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临床上经常遇到脾虚湿盛的患者。

清阳不升,则为头昏;阳气郁滞在下焦则小便发黄而余沥不尽,大便发粘;阳气不能输布四肢,则四肢酸楚,乏力。

《四圣心源》谓之“土陷水中”,治疗时健脾升阳是关键,此时配伍少量利小便的药物,如:滑石粉,常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首先,为什么要“通阳”?当然是阳气不通。

至于阳气不通的原因,则由于湿热壅遏,气机不得通达。

为什么说“通阳最难”?就因为湿热混处,不通阳不行,但常用的通阳药如桂枝、肉桂之类,又不免于辛温助热而不能用,所以说“通阳最难”。

蒲辅周先生指出:这里有个讲究,“淡以通阳”。

病属湿热,不能用温药,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

在蒲老医案中,治疗乙型脑炎之暑湿并重或湿甚阳郁者,以及腺病毒肺炎之痰热蒙蔽者,常可见到“淡以通阳”法的运用。

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解释的最清晰得莫过于“淡以通阳”四字。

其实以上观点是我读研的时候,导师的教诲。

后来,导师叫我看何绍奇先生的书,才发现,原来是何老整理。

具体详见: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一书,叶学鳞爪淡以通阳。

p138“阳虚易复,阴虚难疗”,这句话忘了出自哪本书了,之前读到过。

恩师之前曾在我勉强反复强调过。

我觉得这也是由于“阳化气,阴成形”,无形之气可以速生,有形之阴血不能速生的缘故。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伤寒的病人可以一剂起沉疴,而阴虚的却可能不能“一战而解”,临床上更是提醒我们如果是阴虚的病人只要认准了,不要因为短期内没有显著的疗效而怀疑自己的判断,改弦易辙,要能守方徐进,要知王道无近功。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以胃家实著称,但不是胃家热。

大便初硬后溏,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很常见吧,这个放到阳明病篇中是强调了水谷不化而成为有形之邪。

从临床方剂纵向比较一下保和丸:食积的代表方,凡是水谷不化,就可使用,对于寒热不注重,脉象多为弦滑,舌苔多为厚(白或黄),此方重点是食滞。

而此条先声明,中寒者,更强调不能食(上一条说明不能食为中寒),可以说中寒是一个前提,本来阳明是个多气多血之经,易传热,不易中寒,此一条用现在理解就是素体阳虚者,复感寒邪。

平胃散:燥湿为主,中焦容易被湿困,而且脾喜躁恶湿,对于恢复中焦运化,这是张很常用的基础方子,但重点是湿邪,而此条是寒邪。

理中丸:这张方剂对中焦虚寒可以说是代表方,也比较适合此条的证型。

《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是妇科调经的祖方。

临证变通,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

原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又曰:“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五十所,即五十岁之意,此时妇女正值七七之年,任脉虚,太冲脉衰少,故临床可用该方加减治疗更年期妇女相关病症。

如四十岁出头的病人,既往月经规则,近期因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致月经至期不来,即可使用该方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月经即有望按期而至。

又如典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手足心烦热,手心——劳宫穴所在,归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涌泉穴所在,归属足少阴肾经,证属心肾不交,故经常有夜寐欠安,性格急躁,一派阴虚内热之象,此时,若有少腹里急,腹满,则可使用该方。

冲任之脉利于阳明,阳明经本多气多血之经,冲任虚寒,阳明不利,故腹满;内有瘀血,则少腹里急,此乃寒热错杂,治以寒热平调,若阴虚症状较重,则可减少桂枝及吴茱萸的用量,半夏有温燥之嫌,故用量亦应减少。

反之,若妇人虚寒症状居多,则应相应增加前述药物的用量。

〖组成〗吴茱萸三两[45g]当归二两[30g]芍药二两[30g]川芎二两[30g]人参二两[30g]桂枝二两[30g]阿胶二两[30g]牡丹皮二两,去心[30g]生姜二两[30g]甘草二两[30g]半夏半升[100毫升]麦冬去心,一升[200毫升]〖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歌〗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

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本经》论蛇床子:“蛇床子,味苦平。

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漏,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久服轻身。

一名蛇粟,一名蛇米。

生川谷。

”“主治妇人阴中肿痛”——这一条经常使用到,大凡妇科外用药物,均少不了蛇床子,此物燥湿解毒,对于湿邪所致的妇科炎症,配以苦参,无论寒热,均有捷效。

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

“男子阴漏,湿痒!”——这一条在临床的运用就较少了。

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阴囊潮湿的病人,患者会阴部常年如水流淋,很多医生按照湿疹治疗,很难取效;有的认为是慢性前列腺炎所致。

采取抗生素治疗月余,也未见良效。

其实这个病就是“阴漏”,长期漏下如水,阴部自然“湿痒”,治疗此病,单用蛇床子煎水外洗,就可以取效。

如果配上枯矾,则疗效更佳。

“除痹气,利关节。

”——蛇床子对于寒湿所致的关节疼痛也有好处。

“癫痫、恶疮”——这一条,可能很少有人使用到。

内经云,“重阳必狂,重阴必癫”;人体阴邪过剩,发于外,积于皮下,则易成恶疮;升于上,蒙清窍,则为癫痫。

蛇床子内服能温补肾阳,壮肾火,肾火旺盛,阴寒之物自然冰消雪融,对癫痫、恶疮自有效应。

现将对这段话的个人理解上传,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此为临床上的脾肾阳虚之证,此类患者水湿内停,脾喜燥恶湿,寒湿困脾,阳气的得外展故臃肿,少气、乏力!经文“痈肿”,其实为“臃肿”之意!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脾为寒邪所困,中焦淤塞不通,形成土侮木,导致肝气受寒邪所困,寒凝肝经,肝主筋,筋,脉得不到滋养,故而出现筋挛。

经文“痈肿”,其实为“臃肿”之意,为寒湿困脾所致。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肝为心之母脏,肝经受寒邪所困,寒凝肝经,寒性收引,肾水不能皆肝经上输,救济心火,心火亢于上,心神受火邪所迫,其人如狂。

“隔中”为阻塞不通之意。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脏居在胸腔中,心主火,上焦之阳气依赖于心阳的充足。

如果心寒过甚,导致肺寒,肺寒则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出现异常,如果再合并有肾阳虚衰的情况,则人体通身无一线之火,气化功能丧失,上焦不能如雾,患者虽然口干,但喜欢饮热水,饮水仍不得解,饮一溲二,经文“死不治”说明病情非常严重,死亡率高。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形寒冷饮则伤肺”,肺为金,金生水,金寒下移于肾,则肾阳虚,水湿停聚,故出现涌水,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肾受寒邪所伤,则大肠也将受牵连。

“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指的是水邪积于肠道。

《伤寒论》所言,“水行肠间,沥沥有声”,即是指经文中的“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脾脏居中焦,属土,土热、土燥,则木必枯萎,脾统血、肝藏血,土燥木枯,统血藏血失常,则为衄(出血);肝藏魂,肝经为热毒所伤,患者魂无所依,出现惊恐,加上衄证,故概而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脏热毒移于心,心藏神,肝藏魂,神魂皆伤,则昏迷不知人事,离死不远。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下交于肾,需要借助肺气的敛降,心火亢盛,则肺脏为火邪所伤,则出现口渴多饮,上消症状。

膈消,膈上之消,乃上消之意。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肺为金,金生水,肺火下移于肾,则相火亢盛,导致肾精亏虚。

肾主骨,肾精不足,则患者骨软无力,故经云: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肾脏热毒过重,传至脾脏,形成中下二焦为热邪所伤,肠道正居其中,也必为热毒所伤,肠道坏死,粘膜剥脱,形成脓血便,故称“肠澼”,古人难治,现今不至于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历代诸家有两种意见。

其一认为指精室与女子胞,如吴昆、张景岳等;其二认为膀胱之中又有一胞,如马漪、王安道。

关于胞之所指为何物,可以贯彻上下两段,综合分析:上段提到:肾移寒于脾、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以肾、脾、肝、心、肺五脏来论述;下段提到:脾移热于肝、肝移热于心、心移热于肺、肺移热于肾、肾移热于脾;胞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于大肠、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胆移热于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