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集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
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是指收录一个人作品的集子。
“别集”一词出现于东汉。
《隋书经籍志》别集所收录的文献,多数为文学作品,兼收奏议、论说、书信、语录等。
类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对保存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那些容易散佚的古籍居功至伟。
百衲本版本的类型之一,按刻印的情况分类,又称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书。
《四库全书》中国古代卷帙最大的丛书,以经、史、子、集4部分类,故名《四库全书》。
其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至此完备。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和指南,为学中第一要紧事。
叙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
七略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
学习研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须注意版本。
甲骨文数据库五种(日本,香港,台湾,中国国家图书馆“甲骨世界”数据库,华东师大花园庄东地甲骨检索系统)
四部分法书籍五种唐《群书四部录》、宋《崇文总目》、元《文献通考》、明《千倾堂书目》、清《四库全书》
电子版丛书五种 a.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b.《四部丛刊》电子版c.《二十五史多媒体全文检索阅读系统》
d.《国学宝典》
e.《中国基本典籍库》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
翻译《校雠通义序》曰:“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
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
译校雠古书的意义,大概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图书给古书设部分类总结得失,这是为了对学术进行考辩,对其源流进行梳理甄别,不是那些深刻理解学术细微之处,洞察各中学说优劣得失原因的人,是不能够做到的。
此后给图书分类,对经史等著作编写目录的,每个时代都不乏其人,但是能够推衍阐释学说大义,甄别学术异同,使大家能够追本溯源,得以推导出书籍本来面目的,成千上百个学者中没有十分之一能做到。
标点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渐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第一部文献学著作、甲骨文之父、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