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一品象悟境,鉴赏形象[导语]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要完成鉴赏形象任务,就要把握古诗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对于一轮复习来说,就是要重点把握三类形象,尤其是意象的特征及背后的思想感情,答好相关试题。
一、理解人物形象必备知识(说明: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都有他人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鉴赏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
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主要解释此联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2)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
即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抽取人物形象。
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
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
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
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说的四种方法。
“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答题规范一、理解物象必备知识根据对物象与景物形象的理解填空。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从侧面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二、分析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其一)杜甫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妄说,乱说。
④故山:喻家乡。
鉴赏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北归之雁。
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写出了大雁的苍凉与落魄。
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了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在沙滩上独自栖息的孤独与凄凉。
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忧愁寂寞,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
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语,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
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对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一定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答题规范一、理解意象和意境必备知识1.知识填空。
在古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
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意象组合(列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更是采用多个意象来描绘图景的典范之作。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确地把握二者的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当然,意象和意境在使用范围和读者获取途径上明显不同:前者属于个体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们可以在诗词中数出来;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2.请指出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所用的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之鸟。
3.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句意境属豪放类,雄浑开阔。
借助“平野”“大江”等阔大意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借以表达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后句意境属婉约类,凄清冷寂。
早上醒来,不见情人,但见杨柳稀疏,晓风习习,残月斜照,整个画面显得孤独冷清,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后的凄凉伤感之情。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二、掌握意象“三考”题和意境题(一)掌握意象“三考”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衡阳泗州寺张抃①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②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
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鉴赏“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诗人远眺江面,江水悠悠,江面有一只孤帆,画面空旷孤寂,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让春月也有了寒冷的感觉,“寒”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寒,春雨连绵不停,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谁念雪园东”“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
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