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一方面是出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青少年近些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表现出心理障碍和情绪不稳定。

作为班主任,在与小学生接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不良情绪,主要有抑郁型、行动型和反常行动型。

抑郁型的学生常常悲观、失望、沉默、不爱与同学交往,常为一点小事而伤感、哭泣。

冲动型的学生比较急躁、冒失,常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有攻击性行为、言语失调且难以自制。

反常行动型的学生是极个别的,往往伴有出走、逃学的现象。

近年来,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

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习压力:由于种种原因,
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批评、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2、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

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少年儿童造成不良刺激。

由于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避免它。

三、加强对小学生心理辅导和情绪教育的方法。

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特征性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
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

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善于把识别、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都有良好的情绪。

(一).善于观察,发现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及时疏导。

如:我班有位同学,连续两天去欺负低年级同学,原因是小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脚,他便去打那位小同学,当时引起其他小同学的不满后,他又去打其他小同学。

我知道后先从正面讲道理的角度对他进行了批评。

第二天,我又找他进行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请他想想:“假如是你不小心踩了别人,希望别人来还手吗?在自己班级同学面前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通过谈话,又加上我对他平时的了解,我弄清了原因。

原来,他在班内经常被体育老师批评,在同学中没有地位,个子瘦小,与同学发生争执,又经常“吃亏”,他想在班内被得到尊重,又想显示自己的厉害,这样,便形成了不良的情绪。

可又无法在自己班内同学身上发泄,便把气撒在小同学身上。

针对这一原因,我首先指出班内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在班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归结到最后,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平时要遵守纪律,争取得到表扬,与班内同学交往时,不要斤斤计较,气量大,多帮助别人,必然会获得大家的信任,大家一定会喜欢他。

以后,我便有意识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他在同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同时他也乐意为大家做些好事,人际关系比以前和谐多了。

古语说的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我想,在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方面,一定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的需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完善自我,并愉快地接纳规范,不断形成良好的情绪。

(二).教给方法,提高学生对情绪的识别与控制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有了不良情绪后自己全然不知,抑郁型的学生认为自己总是处于不利的环境,冲动型的学生又总是认为自己了不起,他们均未意识到这样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成长不利。

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经常利用队活动、晨会课、班会课,结合学生近期的不良情绪表现,告知学生不良情绪指什么,有什么后果等。

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

不愉快时唱歌,想想高兴的事;遇到困难,找老师与同学说说知心话;经常在显眼的地方贴上提醒自己的词句;平时多为大家着想,多为集体做好事。

立励志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会赏识,寻找闪光点
赏识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

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因此对教育者来
说,要牢牢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使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功效。

二、建立励志教育体系
1.读书励志体系。

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修养。

大学生要有选择地阅读励志佳作,如《论语》、《人的性格弱点》、《成功法则》、《狼图腾》、《做最好的自己》、《一生中要懂得200个哲理》、《哈佛女生刘亦婷》、《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书籍。

2.课堂励志体系。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励志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导向,要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

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尤为重要,比如,每个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怎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如何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培养班级团队精神;如何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问题;如何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必要的准备等等。

而这些东西,都是学生面对并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这些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励志体系。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

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聆听成功人士专题报告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昂扬向
上、积极进取的潜质。

4.励志教育环境体系。

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

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营造励志氛围,建设励志校园文化。

还可定期开展诵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励志事迹,宣扬励志理念,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

三、学会励志,增强内动力
有了明确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励。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学生最充分、最真诚的激励。

通常可采用爱心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等方法。

1.爱心激励。

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动力,作为教育者应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

2.动机激励。

动机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者应教育学生以学业进步、创业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仅仅是以成绩、证书为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大胆追求,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未来成功充满信心的健康心态。

3.兴趣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生成长的直接内动力。

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发展成热爱。

四、励志教育要结合心理教育
励志教育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发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功和幸福,教育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走到学生心中去。

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养成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认识和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自觉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解决心理冲突,应对心理挫折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