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干预及其对大学生求职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重要心理资源。
以团体辅导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调适积极就业心态、提升就业绩效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将心理资本干预的团体辅导技术与职业生涯教育充分融合,以检验其干预效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多元化和精准性。
标签:心理资本;求职竞争;优势
一、主要概念
本研究选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作为大学生就业动机和求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根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对自己达成客观认知、搜集求职资讯、树立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等五个方面任务的个人能力的信心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到6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干预前访谈,筛选被试成员的标准包括:第一,自愿参加、对干预活动热情主动、有积极的期待;第二,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同时承诺遵守保密原则;第三,所有团辅活动均能保证参加。
实验中将64名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每组各32人。
两组学生年龄(Mean组1=19.2,Mean 组2=18.9,p>.05),性别(男生组1=43.8%,女生组2=46.9%,p>.05)和年级(Mean组1=1.8,Mean组2=1.9,p>.05)经统计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二)干预方法
实验组进行心理资本干预,控制组与传统班级讲授型教学模式一致,不进行任何特殊处理。
实验组织如下。
团体生涯探索辅导活动的设计。
此次团体辅导活动特点设置为同质性、结构式、发展性团体:(1)频次:团辅活动共分为6次,每次2至2.5小时。
(2)方式:根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中的各个不同维度,针对性设计单词活动的主题,活动结束时小组成员进行分享,搜集成员对此次团辅活动的反馈。
(3)确定主题:根据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几个构念,选择自我探索、探索职业、决策能力、行动执行等6个与生涯规划相关的的主题开展活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效果。
心理资本干预活动的具体执行。
此次团辅活动分为6次,共三个阶段。
前两次团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关系、订立契约、形成团体。
一是通过霍兰德职业
兴趣探索,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建立职业愿景。
二是“探索职业”“提升能力”“生涯决策”“行动计划”等4个主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职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标准以及主要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审视当下,明确方向。
三是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活动,帮助成员澄清未来和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和召唤,共同迈向未来。
控制组的教学实施。
控制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所涉及教学知识点与团体辅导6个主题所包含的知识点相一致,教学顺序也与团体辅导活动相一致。
(三)研究效果评估
本实验前测、后测均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测评问卷” ,问卷共计27个题项,构念共包括自我概念、搜集信息、选择目标、社会支持、技能提升。
学生根据各题项所提事件的信心大小,在Likert五点量表上进行评分,从1点到5点表征被试的信心大小程度,分值从低到高依次代表信心程度增加。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2,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实验活动全部结束后马上请两组被试填写团辅效果评估问卷。
(四)统计方法
实验结束后,使用最新版统计软件SPSS24.0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组前测、后测比较
对实验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前、后测情况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后,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呈现比实施团体辅导教学前有了显著提高差异(p<.05)。
可见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二)控制组前后测结果比较
从表2可知,控制组的前测后测结果为p值大于0.05,在总平均值和各构念上均不显著。
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控制组被试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几乎没有变化。
(三)两组结果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对前后测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控制组(p<.05),说明的团体生涯辅导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手段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更加有效。
综合以上结果,心理资本干预的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及自我概念、信息收集、目标筛选、社会支持和应对技能等维度上有显著效果。
四、分析与讨论
实验表明,心理资本干预团体活动在职业决策总效能、自我概念、搜集信息和提升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效果显著。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相比,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分享、练习机会,“参加此次工作坊获得了对自我综合探索总结的经验,更加清晰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我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并通过访谈得到了专业相关的资讯,有利于今后求职中更加理性的进行判断”。
五、研究展望
从研究设计上,本研究采用的是两同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心理资本团辅效果的实验设计,并没有设置成长组来比较团体辅导与一般团体生涯辅导的效果差异。
后续研究建议可以普測大学在校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并对效能感低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将更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05).
[2]都丽萍.基于行动研究的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干预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