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调查报告
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调查报告
数字鸿沟的相关概念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
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困分化”问题。
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所以,研究数字鸿沟问题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研究动机
1.研究目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中国,城市和农村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研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在大方向上与政府的方针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播的基层骨干培养、基层群众的信息接受能力的训练各个方面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之一。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变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状况发生了变化。
同样,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布局与实际发展的结果在城乡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
本研究从
举国关注的奥运会着手,设计了一系列有关题目,然后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投放,通过比较来揭示城市和农村之间数字鸿沟确实存在,且现状令人堪忧。
其次就是为了观察受访者的年龄、学历、收入、性别等各方面和数字鸿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剖析数字鸿沟的存在形式。
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此次调查农村的对象为**市宾县常家屯、张家屯和**市香坊区旭光村,选择这三个地点一方面是因为三者经济水平有不同差距,调查的情况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考虑到大众媒体覆盖情况的差异,这样实施的调查能够有效地评估大众传媒覆盖情况对农村知识水平的影响。
调查小组利用“十一”假期,采取面访法、小组访谈等方式共先后向农村和城市地区分别投放问卷300份,农村地区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城市地区为287份,有效率分别为97%和9
5.7%,均符合调查问卷的相关要求,数据有效。
**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1.结果分析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本次调查问卷的前六道题是分别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时间;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第几个出场;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金牌;本届奥运会是第几届夏季奥运会;下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是哪里;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口号是什么?我们对这6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城市平均正确率为8
3.57%,而农村的平均正确率只有5
6.45%,两者的正确率相差2
7.12%。
这样就很明显地看出两者之间关于奥运知识的相关储备差别很大,反映出**城乡之间确实存在知识鸿沟,而且差别很大。
城乡之间使用大众媒介的方式有很大区别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媒体接触方式明显多于农村。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接触的媒体有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
9.9%、1
1.1%、1
7.1%、
6.9%、
5.1%。
相对于农村,城市的媒介接触分布比较平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接触分别为3
5.1%、1
6%、2
1.1%;对于网络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接触率高达24%,可见网络在城市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人们更倾向于用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来关注奥运赛事,手机短信等的接触率为
7.2%,高出农村
1%,差距比较小。
在农村,292人的媒体接触累计数为45
1,而在城市,287人的媒体接触累计数为75
4,明显高于农村。
数字鸿沟原因的分析城乡之间教育水平有很大差距由表2可见,城市的教育水平集中在大专及大学本科阶段,占调查总人数的7
3.1%,硕士占
8%,高中文化占21%,初中文化占
3.5%,没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
而农村的教育水平集中在初中文化,占调查总人数的50.2%,高中文化占22%,大专和大学文化的只占到
5.2%,硕士则占0.3%。
相对于农村,城市的教育水平偏高,而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鸿沟的存在。
因为要获得关于公共事务的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而知识储备量越大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就越强。
城乡之间经济收入有很大差异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城市占3
5.3%,而农村占3
6.6%;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的城市占2
9.7%,农村占
page3
4.5%;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城市占2
4.1%,农村占2
5.9%,真正的大差距体现在收入在3000~5000元的这一部分人群城市占
8.4%,而农村只有
1%,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城市占
4%,而农村只有1%。
经济收入的差别势必决定着媒介使用方面花费投入的差别。
由表3可见,农村居民每月用在各种媒体的费用集中在50元以下,占总体的63%,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农村居民不愿为使用各个媒介而花费更多的费用,每月使用50~100元的占总数的2
4.3%,每月使用100~200元的仅占
9.6%,每月使用200元以上的为
3.1%。
在城市,每月集中消费在50~100元占总体的4
2%,每月使用50元以下的仅占20.9%,每月使用100~200元的占3
1%,200元以上的为
4.9%。
使用媒介的情况一般认为,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
①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接触奥运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占调查总数的5
9.9%,而城市的媒介接触方式则比较多样,所以城市受访者相对于农村受访者而言,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丰富,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立体性、高频率等特征,接收到的信息也就较多。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电视图像每秒轰击收视者的光点约有300万之多。
从那么多光点中,观众只能每一刹那接收几十个光点,只能靠这些光点去构成一个图像。
②显然,农民无法靠电视这一种方式来获取全部他想获取的知识,而城市则不是这样。
性别因素的作用在农村地区,有关奥运的前6道问题,共调查了165名男性与126名女性,经过交叉分析,其中农村男性的正确率分别为5
7.6%、5
5.1%、5
6.9%、5
7.9%、5
8.9%、5
1%,而女性的正确率全部低于男性,分别为4
4%、4
4.9%、4
3.1%、4
1%、4
1.1%、4
7.9%。
可见农村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差异,女性的数字鸿沟问题更严重,性别因素在数字鸿沟的表现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小结当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的确存在,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果数字鸿沟继续扩大,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同时,我们还发现,农村对公共事务信息(如奥运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很漠视,对于他们而言,“那是国家的事”。
他们甚至认为,财富与发展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毫无希望”。
因此,消极冷漠的处事态度、相对封闭的传播渠道,
③决定了农民对一些日常信息不关注,也不知道如何去关注。
而在对自己的定位上,他们也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甚至“靠天吃饭”,普遍没有想到在生活中充分合理地使用大众媒介。
这是大众媒介发展的一个盲区。
笔者认为,如果社会继续无视底层民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弱势与缺陷、忽视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权利分配则不会平等,数字鸿沟肯定会不断扩大,最后会由“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变为“社会资源富有者”和“社会资源贫困者”,那时候再建设农村的信息工程将“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