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记忆中的元宵节总是喜忧参半。
年少时喜欢过年,元宵节作为年的最后一天,无疑让人在留恋中多了几分不舍,但即便再不舍,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于是欢乐之后多了几分惆怅。
家乡的人更喜欢把这一天叫正月十五,他们也没有吃元宵的习惯。
那种圆圆的包了馅的东西不太适合他们的口味。
他们还是喜欢用饺子来表达对这一天的祝贺。
端一碗饺子在桌边吃,偶尔透过窗户看外面大大的月亮,是我脑海里关于这一天最深刻的印象。
元宵节无论于古于今,都是特别的一天。
古人用诗句记下自己源于这一天的感悟。
即便如今再看,依然会产生共鸣,生出一些感慨。
宋代欧阳修写过《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是一首挺伤感的诗。
是说忆起去年的元宵节,灯火辉煌,亮得如同白天一样。
相约见面于黄昏之后,那时高高的明月像挂在柳树尖上一样。
今年故地重游,同样的月亮,同样的灯火,却看不到想念的人,泪水浸湿了衣袖。
什么叫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不过如此。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同样让人耳熟能详: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样记述元宵夜的情景,欧阳修的词儿女情长,并在儿女情长之中感叹时光的流转;而在辛弃疾的词句里宛若看见一位傲洁不俗的佳人,那却是对辛稼轩独立不羁性格的自我写照。
在他的笔下,元宵节是这样的繁华,自己是这样的孤寂:夜幕来临,花灯如同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也若天际划过的流星雨点般落下。
宝马拉着华丽的车子一路走来,满路香气。
箫声悠扬,明月洒下光辉,鱼灯、龙灯整夜通明。
女人们装饰各异,一路上说说笑笑,香气袭人。
在这群人里千百次寻她不见,突然回头,她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热闹与孤寂的反差,让一首关于元宵节的词以浮华灿烂的情景来衬托一个不随波逐流、傲然的灵魂。
辛弃疾的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亘古绝唱。
元代有人写过一首《折桂令•元宵》,风格似乎也脱不了上两首词的调子。
也许浮华极致便是冷清,只有诗人才能够在喧嚣的背后体会到将来而未来的感伤: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
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这首词与那个历史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有大略相当的情绪,元朝时期文人们把无奈寄予一种无力的感伤情怀中。
诗人就是诗人,我们只能看到客观的存在,而他们却能悟到隐含其中的东西。
想来,做诗人也如正月十五这个节日一样,是喜忧俱有的。
因了比常人多出来的那份悟性,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对时空与人事的理解更为深邃,因此也更容易心痛。
而元宵节于现在的自己,似乎不像年少时有那么多意义。
曾经不喜欢冬天,盼望着它快快过去。
但有一天突然
意识到,这种盼望的背后是永远不会再来的失去。
元宵节意味着春节这段热热闹闹时光的过去,也意味着另一段不可预知的日子的开始。
所以,古也好,今也好,元宵节作为一个时间的节点才会让人们不断地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