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报任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最新《报任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12《报任安书》教案3一、教学目标和要求4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5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6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7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8二、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9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10三、课时安排:三课时11第一课时12一、导入新课13同学们,假如有来生的话,以下五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项?14A、幸福的猪B、快乐的蚂蚁C、称霸的老虎D、精明的狐狸E、痛苦的人15请学生起来回答,引出“痛苦的人”司马迁。

16(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幸福的猪必定也有不幸的时候,快乐的蚂蚁必定也有17痛苦的时候,称霸的老虎必定也有软弱的时候,精明的狐狸必定也有糊涂的时候,同理,痛18苦的人,必定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候。

此外,人生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痛苦相随,人生也19正是由于有了痛苦,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充实。

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一个痛苦的人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走进痛苦,如何面对痛苦,又如何2021在痛苦中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的。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2223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24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2526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有“史圣”之誉。

主要作品《史27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28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29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302、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3132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33“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3435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36李陵之祸: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天汉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去攻打凶奴,3738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投降了凶奴,汉武帝因此大发雷霆,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39为确实“不当”,但他不满朝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于是就向汉40武帝赞扬李陵独挡凶奴之功,没想到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是在为李陵辩护,因此司马迁被判41入狱,惨遭宫刑。

423、解题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4344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4546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474、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思路4849《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

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50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

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5152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

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53只好删去。

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悲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5455三、疏通字音、字义,翻译原文561.字词句疏通571)字音58曩(nǎng)阙(quē)然槛(jiàn)缧(léi)绁(xiè)婢(bì)妾59倜(tì)傥(tǎng)厥(jué)膑(bìn)愠(yùn)色迥(jǐong)穴(xué)闺阁(gé)剌(là)谬(miǜ)6061(由学生标出字音后,请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22)古今异义词①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文采,古义:文章;今义:文艺方面的才华。

6364②独身孤立。

孤立,古义:孤单无助;今义:不能得到同情和资助。

65③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

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6667④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682、翻译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69请学生起来翻译,老师指点。

70翻译完一段请同学再次将译文读出来。

(可由全班同学一起读,或由女生读、男生读,方71式多样)723、课后作业73思考第三、四、五自然段应该如何翻译。

74第二课时75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76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77二、翻译第三、四、五自然段。

1、通假字(请学生在注释中用横线划出通假字)7879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80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表现;8182④放失旧闻。

失,通“佚”,丢失;83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历史记录;84⑥则仆偿前世之责。

责,通“债”。

852、古今异义词86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87②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卑鄙龌龊。

88③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89④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口语,古义:说话;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903、判断句:9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92也。

(“……者,……也”表判断)9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表判断)944、省略句:95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之”后省略介词“于”)965、被动句: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于”被动标志)9798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被拘禁)99屈原放逐(被放逐)孙子膑脚(被膑脚)100101重为乡党所笑(表被动)1026、介词结构后置:103教以慎于接物(“于接物慎”)104不表于后世也(于后世表)1057、固定句式: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乎:恐怕……吧)106107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所以……者:……的原因)108三、课后作业109背诵第三自然段110第三课时111一、检查背诵:请同学背诵第三自然段。

112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报任安书》的翻译,知道了这是司113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文章是如何回复友人的。

114三、整体感知115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116第二段:说明自己“隐忍苟活”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够留传后世;117第三段:列举为后世所传颂的古代“倜傥非常之人”的事迹;118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119第五段:书信结尾,再次倾诉自己愤懑的心情。

120121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22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1231242、研习第2段,找出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之所以能“隐忍苟活”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125126也。

”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127《史记》没有完成。

3、研习第3段,作者列举了这么多古代圣贤著书立说的伟迹,主要目的是什么?128129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130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更加增强了他写《史记》131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司马迁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1324、第3段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133引用典故,采用铺排。

实际上构成了八个叠句的对仗,两两各自对偶,这样的语言不仅使文章显得冗长,更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

134135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文气的表达,令人激荡不已。

1365、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137138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 139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140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141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我们知道司马迁遭受到宫刑的耻辱,他之所以能“苟活”,是142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才“就极刑而无愠色” ,他反复陈述自己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勇气就是著述《史记》,自然告诉了任安,我不能完成你的嘱托了!1431446、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145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146147148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149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150强意志。

151四、写作技巧分析152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153[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154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155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156157从作者的议论基本路径上看,这说明什么?158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159“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160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161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重于泰山”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162163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164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