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对此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和认识: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自身利益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白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否善恶的道德角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
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不道德的罪行。
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这些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的客观效果而替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
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道路。
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2.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 反对外国侵略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4.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要点: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进行了强烈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究其原因,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是根本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统治阶级,大多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将帅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并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管饭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近代中国反侵略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但是,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
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才一再失败。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有:首先,在近代中国,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局面。
其次,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
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需要推翻帝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人民才能当家做主。
5.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而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关系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从而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为之献身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成为现实。
关系二: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保障。
由于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要想真正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就必须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起来,这样才能使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得到保障。
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我们才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关系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延续和目标,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国梦的目标。
中华民族在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获得民族独立之后,开始建设国家,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在完成民主革命,结束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而获得解放后,开始追求幸福的生活,因此,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延续和目标,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 农民阶级为什么会有阶级局限性?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如勤劳、善良、质朴、憨厚等等优良品质。
但从本质上看,由于农民群众分散的落后的经济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思想上不可克服的缺陷。
作为小生产者,狭隘的、闭塞的自然经济使农民目光短浅,自由散漫,家族观念和地方观念较强,这就不容易形成长久坚强的内部团结;作为小私有者,农民阶级私有观念比较强,这正是历史上农民领袖往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根源;此外,再加上各种腐朽的封建思想对农民阶级的侵蚀影响,农民队伍中不健康的观念和习惯存在是比较普遍的。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生产力来看,我国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
农民阶级所代表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外界的需求和交流较少,且任何一个劳动力都可以独立完成劳动过程,对分工协作的需求也很少,这就造成中国农民阶级的封闭、保守、落后的本性,从而也就缺乏合作精神。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王朝的赋税来源,与王朝的盛衰兴亡息息相关,而家庭小手工业和家庭小农业的紧密结合,自给自足,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
王朝的经济职能,也在于维持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因此自给自足的经济,必然产生自给自足的观念,由此往往关注眼前和自身利益,目光短线。
2、从生产关系来看。
实现农民阶级自给自足的先决条件就是具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一旦土地被地主阶级所剥夺,就会导致阶级矛盾逐渐尖锐,最后激化为农民阶级的武装起义。
农民阶级参加起义的主要目的只是要求获得土地,从明末李自成起义所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到《天朝田亩制度》都体现了要求获得土地,追求平均的特点。
对农民来讲,经济上要求获得土地而不是要求变革的封建生产关系,政治上反对的是阶级压迫而不是专制政体。
3、在政治上,由于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本身缺乏社会的凝聚力,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农既得利益,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保障它的生产和再生产。
农民没有“形成一个阶级”,“他们不代表自己,一定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这个组织者就是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
4、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饱受封建思想束缚。
从董仲舒确立的“三纲五常”,到后来的“三从四德”,都被统治阶级作为永世不变的真理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以证明封建制度的合理性。
朱熹更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加剧了广大农民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
从整个社会看,以“君为臣纲”为核心、“君权神授”为掩饰的封建礼教,造成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界限分明;从家庭内部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思想观念在家庭内造成局部专制,并且这种家长式的专制不可抗拒,不可违背,持续发展。
由于受到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农民往往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反对任何社会变革、甚至会抵制革命。
世世代代形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反过来巩固了专制主义,对加强思想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病态心理具体表现为:①忍耐、麻木,能忍自安,对自然的无可奈何,对不合理等级制度及社会丑恶现象的忍耐达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
②依附心理。
把自己的权力依附于别人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