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新开中学周小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章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法、教学环节、作业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九年级下第28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正弦函数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难点是对比值不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并且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学生要得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一般到特殊思想,转化思想和建模思想,体会正弦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2. 过程与方法:经历锐角正弦的意义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和自学能力。

培养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般到特殊思想,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情况,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展示自我空间,让学生去猜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2学法: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互助合作、讨论交流方法。

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推理和计算
3:体会建模,数形结合,转化,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C B A
斜边c 对边a
b C
B
A 设计意图:结合我校的科研课题《目标导学,自主探究》在课程开始,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问题的引入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提出问题:
怎样将上述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呢?要求学生写在纸上,•互相讨论,看谁写得最合理.
学生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在Rt △ABC 中,
∠C=90°,∠A=30°,BC=35m ,•求AB .
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可得AB=2BC=70m ,也就是说,需要准备70m 长的水管.
(2)、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要求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寻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上面求AB (所需水管的长度)的过程中,虽然问题条件改变了,但我们所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也是说,只要山坡的坡度是30°这个条件不变,那么斜边与对边的比值不变.
2、既然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斜边与对边的比值不变,那么 其他角度的比值是否也不会变呢?•我们再 换一个解试一试.
• 如图,在Rt △ABC 中,∠C=90°,∠A=45°,
∠A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如果是,是多少?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计算,得出结论,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在Rt △ABC
中,∠C=90°由于∠A=45°,所以Rt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AB2=AC2+BC2=2BC2,AC=BC . 因此 , 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等于45°时,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 .
3、思考: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首先引导•学生探究证明方法.这个问题
可以转化为以下数学语言:画
Rt △ABC 和Rt △A′B′C,∠A=∠A′,那么 有
什么关系.
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
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
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
利用多媒体加以演示。

4、正弦函数概念的提出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和数学活动中上面所得出的结论是非常有用的.
规定:在Rt △BC 中,∠C=90, (∠A 的对边记作a ,∠B 的对边记作b ,∠C 的对边记作c .)
在Rt △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1)34C B A (2)1353C B
A (1)34C B
A (2)135
3C
B A (1)34C
B
A 叫做∠A 的正弦,
记作sinA ,即sinA= =
a c . sinA =
A a A c ∠=∠的对边的斜边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sinA=sin30°= ;
当∠A=45°时,我们有sinA=sin45°=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sinA = 1/2 当∠A=45°时,我们有sinA=sin45°= 22
. (三)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例1 如图,在Rt △ABC 中,∠C=90°,求sinA 和sinB 的值.
1) 如图 (1) sinA= ( )
(2)sinB= ( ) (3)sinA=0.6m ( ) (4)SinB=0.8 ( )
2)如图, sinA= ( )
2.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和斜边同时
扩大100倍,sinA 的值( ) A.扩大100倍 B.缩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结论
当锐角的角度一定时,它的正弦值不会因图形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例题及练习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如图, ∠C=90°CD ⊥AB.sinB 可以由哪两条线段之比? 若AC=5,CD=3,求sinB 的值
设计意图:
求一个角的正弦值,除了用定义直接求外,还可以转化 为求和它相等角的正弦值。

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
A B C 10m 6m
(五)、 课时总结,发展潜能: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学生的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
六、 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1、在Rt △ABC中, ∠C =90° (1)AB=13,AC=12,求 sinA
(2)BC=8,AC=15,求 sinAsinB (3)AB=10,BC=8,求 sinAsinB
2、选做题
已知在RT △ABC 中,∠C=90
D 是BC 中点,D
E ⊥AB,垂足为E,sin ∠BDE=54,AE=7 求DE 的长.
备用题备用题
1、在RT △ABC 中,∠C=900,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C=2,BC=4,则
sin ∠DAC=_____. 2.如图在 RT △ABC 中
, 则sin ∠A=___.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作业布置上说 明了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在教学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

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对本堂教学提出宝贵意见。

课后反思:
B
C
D B a C b A 33 b 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