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夏日的白洋淀,荷花盛开的时候,蓝色的湖面像情豆..初开的少女,妩媚而矜.持;河水青青,临风不乱,遇雨不浊。
①,而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般自然清雅,一颗尚未修饰的明珠般纯朴不俗,(凝聚/聚集)了天地难得的气韵和灵性。
白洋淀很美,但不只是美在景色本身,(而/更)在于回归自然的美妙感受,让人可以享受自然恩赐的平和。
脱下约束着脚的鞋子,把双足涤荡在水里,闭上双眼,感受放任和散.漫的趣味,深吸一口,空气中荡漾着青荷莲子的香气,是一种天然纯粹..在淀里,能看到很多来回穿梭的船只,有..的清纯。
乘船飘荡些船只很独特,②。
撑.船的多是(矫捷/矫健)的老翁,虽然是一个人划船,速度却和机动船不相上下。
鱼鹰、草帽和船夫,再加上微微起伏的波浪和满淀的荷花,让人产生置身江南的那种湿漉漉的梦幻..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矜.(jīn)情豆B.璞.(pú)纯粹C.散.(sǎn)飘荡D.撑.(zhǎng)梦幻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凝聚更矫健B.凝聚而矫捷C.聚集更矫捷D.聚集而矫健3.在文中两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B.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C.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D.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①从3月以来网络上陆续曝光的“001A型航空母舰”照片得知,这艘航母似已涂装红色底漆,舰岛上已开始安装玻璃,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倚马可待....。
②许多学生家长表示,高中三年,孩子们的起居饮食都在学校,家长们望尘莫及....,还是希望学校努力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③我国长期存在儿科医师紧缺且分布不均的现状,一些重疾孩子及其家长舟车劳顿....奔赴北上广就诊,却被挂号难挡在了优质医疗资源之外。
④央视综艺频道不断致力于节目的创新,而非陈陈相因....,在推介会上一举推荐了《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等8档创新节目。
⑤全球最古老的卡鲁因大学图书馆始建于9世纪,馆内珍贵藏书琳琅满目....,历经三年的修复工作后即将重新对外开放。
⑥《长恨歌》以精美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细腻描写了二人缠绵悱恻、不绝如缕....的情思。
A.①②⑥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⑤⑥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A.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获观众热情点赞的原因,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还因为它反映的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
B.德州董子文化街自启动以来,“董子文化旅游节”“董子园灯会”等以其规模大、档次高而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形成品牌活动。
C.为遏制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启动“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活动,要求各学校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
D.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设立雄安新区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历史性战略选择。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
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
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
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8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6.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的文本辨识力也很敏锐,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全部被淘汰。
D.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2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
三世皆不显。
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
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
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
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
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而君□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
享年五十有八。
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善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
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
‛作《易传》未成而卒。
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讳:放在已故尊长的名前,表尊敬B.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发:派出C.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敕:特指皇帝的命令D.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乱:混淆19.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叹曰②□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③书成,方奏未报,而君□疾卒A.①且②因③所B.①且②所③因C.①而②乃③以D.①而②以③乃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B.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C.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D.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苏洵的墓志铭,文章首段却写他的两个儿子高中进士,并以文学为人称道,这是从侧面表现苏洵的影响,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