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学科。
二、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三、我国古代水土保持的措施:
1、高低畦整地
2、区田
3、梯田
4、引洪淤灌
5、淤地坝
6、陂塘
7、造林种草
第一、二章
一、小循环:大陆蒸发,最后降落到大陆,海洋蒸发,最后又降落海洋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降落到大陆,而一部分又被蒸发,其余注入海洋
二、自然条件下的下渗:(图)
三、侵蚀形式与水、热关系图(P11)
四、容许土壤流失量
五、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六、水力侵蚀:是降雨侵蚀力与径流冲刷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沟蚀:
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
八、风力侵蚀:在风的作用下地表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九、泥石流
1、泥石流沟从上游到下游分为:侵蚀区、过渡区、堆积区。
2、泥石流发生的特点:
(1)突发性和灾变性(2)波动性和周期性(3)群发性和强烈性
3、泥石流的分类:
(1)按固体物质的组成分类
泥石流泥流水石流
(2)按泥石流的性质分类
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
(3)按形成泥石流的原因和主导因素分类
冰川泥石流降雨泥石流
十、含沙量:单位浑水体积内所含泥沙的重量P=W/V(kg/m3)
十一、面蚀:
1、隐匿侵蚀:a、水田侵蚀b、旱地侵蚀
2、层状面蚀
3、鳞片状面蚀
4、沙砾化面蚀
5、细沟状面蚀
十二、侵蚀沟的形成存在以下差异:
1、地面组成物质的抗蚀性、渗透性和粒径的不同
2、原始地面的坡度、坡长、坡形的差别
3、植被覆盖不同
十三、侵蚀模数:单位面积上每年侵蚀土壤的平均重量
十四、水力侵蚀中的土壤因素
十五、侵蚀率:表示土壤可蚀性大小的指标,他是根据分散率及胶体含量与水分当量的比率求出。
十六、沙粒运动形式:悬疑、跃移、蠕移
十七、沙丘移动方式:前进式、往复式、往复前进式
十八、根据陷穴的状态可分为:竖井状、漏斗状、串珠状
十九、滑坡和崩塌的区别:
1、发生坡度的不同:崩塌主要出现在地势高差大,有临空面高山地区,特别是河流侵蚀地带;滑坡一般发生在12°~32°范围内
2、有无滑动面:滑坡发生后,可以看见明显的滑动面,滑坡体的层次未打乱;而崩塌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层次被打乱。
第三章
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建筑物
二、斜坡固定工程:挡墙;抗滑柱;削坡;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植物固坡工程;落石防护工程
三、一般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有:支撑式悬臂跌水、圬工式陡坡跌水和台阶式跌水三种。
四、调节年度:水库从蓄水期开始作调节年度的起点,水库蓄满水后又经供水期将水库放空为调节年度的终点。
五、滑动带加固措施:普通灌浆法;化学灌浆法;石灰加固法;焙烧法
六、谷坊的作用:
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
2、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
3、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难
4、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七、淤地坝的作用:
1、稳定和抬高侵蚀基面,防止沟床下切和沟岸坍塌,控制沟头前进和沟壁扩张;
2、蓄洪、拦泥、削峰、减轻下游洪沙灾害;
3、落淤、选地、变荒沟为良田,可为山区农林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八、坝系的布设:
1、上淤下中,淤种结合布设方式
2、上坝生产,下坝拦淤布设方式
3、轮蓄轮种,畜种结合布设方式
4、支沟滞洪,干沟生产的布设方式
5、多漫少排,漫排结合布设方式
6、以排为主,漫淤滩地布设方式
7、高线排洪,保库灌田布设方式
8、隔山凿洞,邻沟分洪布设方式
9、坝库相间,清洪分治布设方式(拦洪蓄清、导洪蓄清、排洪蓄清)
第四章
一、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在山区丘陵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良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造林种草措施,为称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二、水土保持林林种的配置:
1、丘陵山区的分水岭应沿分水岭走向设置分水岭防护林;水土流失严重的秃山和陡坡,呈块状、片状或带状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的陡坡地,是大量营造防护林的重点;
2、河流两岸和水库周围,应布设护岸林;上游集水区内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3、在各种形式侵蚀沟和沟头,沟坡和沟底都应设置侵蚀沟防护林,以制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
4、风蚀严重的地区应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平原区应营造农田防护林;
5、为增加经济收入,在土质较好,背风向阳的坡上,应积极发展果树木本粮油树和其他经济树种。
三、水土保持造林技术:
1、树种选择
(1)生长迅速,枝叶繁茂,郁闭较快,落叶多,易分解,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2)根系发达,能盘结和固持土壤,有利于土壤抗蚀抗冲能力
(3)抗逆性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瘠、抗病虫害的特点
(4)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5)繁殖容易,栽培技术简单
2、抚育管理
(1)土壤管理
(2)林分管理
(3)造林检查验收
第五章
一、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1、以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
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区田、圳田、水平防冲沟
2、增加植物被覆为主的耕作措施
草田轮作;间作、套种与混作;等高带状间作;砂田
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耕作措施
深耕;少耕;免耕
二、农林系统:
1、定义:农林系统是通过空间布局或时间安排将木本多年生植物精心地用于农作物和农畜所利用的土地经营单元内,使其形成各组分间在生态上和经济上具有相互作用的土地利用系统和技术系统的集合。
2、作用:
(1)具有发展生产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农林措施具有农业措施和林业措施的双重作用
3、分类:农林结合系统、林牧结合系统、农林牧结合系统、其他系统
第六章
一、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二、水土保持规划方法:
1、常规经验法
2、计算机辅助规划法
3、线性规划法
4、多目标规划法
三、水土保持规划的小流域治理标准
1、治理面积:指在水土流失面积上采取各种治理措施的面积之和
2、治理标准:
(1)治理程度应逐步达到治理面积70%以上,林草面积达到宜林面积的80%;(2)各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要能拦蓄或排除20年一遇的暴雨径流,水库塘坝和其他水利工程措施要达到防汛要求的标准;
(3)减少洪峰泥沙效益要达到70%以上;
(4)3年内粮食亩产比治理前提高30%以上,5年内上升50%以上,建成后亩产要达到200kg以上;
(5)5年内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建成后人均收入提高50%以上。
第八章
一、投资与年运行费计算
1、投入的费用应包括基本建设费用和生产费用两方面
2、无论基建还是生产费用,都应包括投入的物资和劳力,把二者这算成经费
3、将劳力、物资折算成经费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4、要分别把国家,地方,集体,个人的投入计算出来,的出水土保持的投入,不要把整个经费投入与国家的补助投资混为一谈
工程维修费一般可取工程投资的1.5%作为工程的年维修费,水土保持的年运行费用一般常占投资总数的2%~5%
二、产出的计算:
1、直接经济效益只计算农林果木副渔业未经加工和转化的产品及其产值
2、各种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单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有不同价格,计算时应作具体分析
3、除了直接经济效益外,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显著,也可折算成经济效益
4、对于水土保持产品通过养殖,编织,加工等就地一次转化或加工成商品,计算产出时也可急死俺,但不能作为直接经济效益,只能作为间接效益。
三、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分析一般规定
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寿命为20年。
水土保持效益采用6%~7%的经济报酬率值,亦称资金报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