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

他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有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

因刘氏家住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经》、《中藏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攻邪学派:金元大家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治愈)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

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并丰富了临床经验。

补土学派: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滋阴学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

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

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