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6分)同:
(1)教学目的相同: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性质相同: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3)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等相同。
(4)学科理论基础相同: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异:
(1)教学环境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我国的英语外语教学等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2)教学内容不同:汉语(包括书写符号——汉字)和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字)及英美文化等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测试的方式方法等也应有所不同。
(3)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即学生的目的语,我国的英语等教师的母语大都不是学生的目的语。
语言学概论
(二)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音素彼此并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即不肥区别意义),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这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也就是音位变
体。
(三)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
符号的组合关系是有条件的。
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群。
它们之间彼此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二)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三)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例如汉语和藏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
二、填空(每空0。
5分,共4分)
1. 字母是文字的书写符号,音标是音素的标写符号。
2. 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是音节。
3.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
4.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5. 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这种能力是先天具备的,运用这种能力学会一种语言,则
是后天的事情。
1. 世界上的语言,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一般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种类型。
2. 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位。
3.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4. 音质的不同大体上是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5. 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
6. 民族之间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
7.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
1、语言的意义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2、汉语里,一个汉字通常代表一个音节,它可以分成、韵母、声调三部分,其中,声调由的相对变化形成。
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因此,任何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所记录语言的特点和特点。
4、一种语言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人类之所以能掌握语言,是因为构成无限句子的和词汇是有限的。
5、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两种或几种语言互相接触而产生混杂语言,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这类语言一般被称为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举例说明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是:
主谓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
如“赵先生来了”、“苹果红了”。
述宾结构:反映动作和受动支配等的事物的关系。
如“杀敌人”、“摘桃子”。
述补结构:反映动作及其程度、结果、趋向等的结构关系。
如“写完了”、“拿出去”。
偏正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如“中国产品”、“大力提倡”、“黄绸子”。
联合结构:其构成成分在语法上是平等、并立的关系。
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
2. 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外国人学汉语碰到一个新词,无法从读音推知意义,也无法从意义推知读音。
这说明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也可以用相同、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
这些都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表现。
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
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
任何人都没有要求更改的权利和可能,而只能被动地接受。
三、简答题(共10分)。
1. 简要说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4分)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3) 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
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4)但是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
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
2. 简述语言发展的特点(6分)
1)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交际要求主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2) 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
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
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
词汇发展最快,语法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它的稳定性甚至比语音还要强。
3)不仅语音、语法、词汇、词义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就是在一个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4)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
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区别特征
2、虚词
3、民族共同语1. 音位变体2. 意音文字3. 孤立语
1. 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并不对立, 即不起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 也即不能区别意义), 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1 分) 这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也即音位变体。
(1 分)
2. 意音文字: 兼用表音、表意两种方法的文字体系。
(1 分) 一般是在表意字的基础上由表意字、借表意字充当的表音字、兼有表意表音的意音字来记录语言中的词或语素。
(1 分)
3. 孤立语: 以词的结构为主要标准而划分出来的语言类型之一;(1 分) 其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 多用词序、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1 分)
二、简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10分)
1.为什么除了科学术语之外,两种语言里很少有意义、色彩等各方面都完全相同的词?请举例简要说明.
2、汉语从外族语借入词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请举例简要说明。
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 工具和( )工具。
5. 在语言中, 只概括反映一类现实现象的词是( ),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的词是( )。
4. 交际、思维5. 单义词、多义词
三、简答题(说明: 第6 、7 题是简答题, 每题5 分, 共10 分。
请根据语言学的理论加以说明, 答案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
)
6. 简要说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7. 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请说明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 并简要论述基本词汇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6. 答题要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 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所以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1 分) 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
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1 分) 但是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情, 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 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
(2 分)
7. 答题要点:
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1 分) 它表达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事物, 一般由一个词根构成,(1 分) 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构词能力较强等主要特点。
(1 分)
正是由于基本词汇的上述特点, 它使用频率高, 而且是大量的一般词汇的基础, 牢固地掌握了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词汇的骨干, 因此, 在第二语言词汇教学中, 基本词汇教学是基础与中心。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