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针灸推拿”---中医原始背景梳理
中医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医学,至今没有脱离“经典”的范畴。
是因为:其前提是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为当时环境下的生存服务;产生于对自然崇拜的背景,经验的积累来自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客观观察,借用的理论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类比,验证条件是是否符合人类本能。
1、先来讲个故事:
1.1 原始积累
在遥远的过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人类文明,生存着一群对世界充满好奇,同时又特别崇拜自然的民族。
每天上午太阳初升(少阳),在一片生机勃勃开始劳作;中午阳光最为强烈(太阳),稍适休息;下午热量最足且沉闷(阳明),处理收获的食物;日落后聚集在洞穴,在漫天的繁星和皎洁的明月下开始夜间的劳动,重复着白天黑夜的轮回,慢慢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月亮的圆缺每28天左右循环一次,12个循环之后,太阳的大小也经历一次循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也随着冷热的交替出现兴衰循环,这便是一年。
年复一年,人便衰老死亡,最直观的表现是不在呼吸,后来发现脉搏不跳了,好像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推动着血液的运行。
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劳作主要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在肥沃的土地种下植物,收获后用水火来烹饪,有人抢夺的话,要拿武
器(金属)来保卫,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所以产生了:木--提供食物的植物,火-取暖和烹饪食物,土--承载万物,金--保卫获得的利益,水--解渴。
慢慢将这些概念进行了扩展:那些像植物一样有生机勃勃性质的为木;像火那样温暖有向上趋势性质的为火;像土那样承载万物性质的为土;像金那样肃杀性质的为金;像水那样寒冷向下性质的为水。
他们是一群凡人,也遵循这生老病死的规律。
受伤或劳损后会产生疼痛,这些疼痛常常因为寒冷而加俱,遇到温暖而缓解,慢慢演变出了灸法。
通过手的抚摸也能够减轻疼痛,但深部的疼痛需要使劲按,手按不动了就用脚踩,便产生了踩翘按摩。
即便如此,深部的疼痛仍然感觉没到位,就借助工具来按压,痛的受不了了,就用坚韧而细的工具插进去,感觉到位了,舒服了,针刺便产生了。
人体还会出现脓肿,把脓放出来常常痊愈,所以有了砭石,还会产生内科手术,但条件不允许,到华佗就失传了,
人们通过这些方法,经过口耳相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希望把他们上升到理论。
依山傍水生活的古人,首先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流养育了部族的生命,而河流是从山顶发源,沿着山间逐渐汇聚,在狭窄处、转弯处变得湍急,山体坍塌常常形成堰塞湖而产生水患,需要疏通才能恢复人民的生产。
就依照河流开始构建经络学说。
根据穴位的循经感传、脉搏的跳动、肌肉及骨骼的间隙来产生经络,一开始是客观的,将相互关联的点链接,经脉多表现是局部的四肢,数量逐渐增多,巡行方向是向心的。
随着理论的发展,引用“阴阳”、“三阴三
阳”的概念而形成手三阴经、三阳经,足三阴经、三阳经,并且将巡行方向改成循环无端。
因为动脉搏动是经气盛衰的表现,随着经脉体系的整合,脉法也由“遍身脉诊法”到“三部九候法”,再到“人迎寸口脉法”,最后形成了“独取寸口法”。
1.2思想爆发: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阴阳家、五行家等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征伐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疾病丛生,医学家为解除人民疾苦,借助百家思想,将大量的医疗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不同的流派,出现了扁鹊、医和、医缓等名医。
1.2.1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
人们在生活中发现,身体机能比较亢进的时候,都是往外发散的,东西多了,就想给他人,如胸闷想发泄的时候外提胸部的皮肤能缓解症状;身体机能不足的时候,都是想内收的,什么都想留给自己,如肚子饿的时候喜温喜按。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针时)“呼吸补泄”:人吸气时,体内气体增多,为实,其趋势向外,故进针为泄;当呼气时,气体减少,为虚,其趋势向内,故进针为补;而吸气末为最实,呼气末为最虚。
(行针时)“迎随补写”:经脉的补泄就如同河流,顺着流向施加刺激为补,逆着流向施加刺激为泄;“提插补泻(徐急补写)”:“快进慢出”主要是增强“按”的刺激,故为补;“慢进快出”主要是增强“提”的刺激,故为泄。
(出针)“开阖补写”出针后的针孔会引起经脉内的气血外泄,故摇大针孔让气血外出为泻;紧按针孔,保护气血为补。
1.2.2 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
“五行补写”:其演化出了不同经脉间的五行属性,和经脉本身井荥输经合“五俞穴”的五行属性。
主要治法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泄气子”,其关系是五行间的生克乘侮,其背后是一气周流。
我们可以将五行以相生顺序放在五角星的五个角:在位置上越接近自己、在趋势上越倾向自己,自己的气就越多,所以生我的母,是离我最近且气流向我的;克我的官为离我最远且气远离我的;我乘的子是气在我而不流向子;我侮的官,气在我,而气到官处已无气。
就是让我们通过这个模型找到气在周流的哪一部分出了问题,并进行精确治疗。
“左右补写(顺逆补写)”:古人坐北朝南,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中为土,万物生于土,故以操作部位为中心,向左捻针,为顺时针,阻滞患者左升右降的气机循环,故为泄;向右捻针,为逆时针,促进患者左升右降的气机循环,故为补。
1.3 假说融合
秦朝统一六国后,进行了“焚书坑儒”,进行文化清洗,虽留有医书,但各个流派精华大量流失,在汉“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故《黄帝内经》记录了百家之言,再加上后人的注释及传抄错误,往往很难看懂,所以要静下心来,除去主观猜测去看。
到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分为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阴阳六经学说方面的《伤寒论》,以五行学派理论为指导思想的藏象学说方面的《金匮要略》。
之后的内容就自己看书啦,历史记载太详细,我就没法杜纂啦。
2 读后感
2.1 中医并不玄奥
听了上面的故事,会发现中医也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是古人在当时环境下,在“法天则地”、“顺应生命本能”的思路指导下,形成的人体机能假说;现代的西医主要是在“还原论”的思维下开展的假说。
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的生理病理,所以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假说之间只能说那个更容易验证,或是在哪些方面更适用,而不是说谁对谁错,大家都在探索真理。
对于一些打着李时珍“内观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这句话,将中医说的很玄奥的说法,我是不赞同的,首先要搞清楚是经络学说指导气功修炼,还是气功修炼发现经络学说。
中医是很朴素,也很局限,若说内观得之,那么经脉学说为什么是慢慢完善的?其他国家就没有得道高人?若说气功状态下能看到,那是走火入魔,心有妄念。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经脉所过之处,多为气血旺盛之处,经过修炼,人的心更静,更客观,对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的感觉更灵敏。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2为很么还要学经典
因过去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作息和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所以观察到的规律无明显改变,但后人却难得像古人那样好奇的、安静的看自然、模仿自然,所以要从经典中去感受古人的思维,古人所看到的一切。
所以中医用的是最接近自然地模仿,“天不变,道亦不变”。
古代医家相对朴素、真实,其书籍更倾向于对客观经验的理论总
结,而非理论对理论的推演,故更接近症状本身。
而且聪明的古人一定还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好,有效的这些就流传下来了。
2.3 中、西医的优势:
中医优势:追求自然的“天人合一”,就像饿了想吃,冷了想穿一样符合生命本能,眼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所以中医不能离开临床,不能离开“人”。
西医的优势,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借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前沿知识,集全球智力资源研究生命,且研究结果可以被简单重复。
所以,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因为不同医学有不同的视角,有了集众家之长的可能。
3 总结:
医学的产生来自生命的本能,向理论进发。
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一旦理论错了,行为将背道而驰,若是用理论推导理论,将是莫大的悲哀。
医学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命的延续,都是研究的人,只是视角不同,做一个简单的医生,简单的人。
注:上面仅为个人感想,没有历史的相对联系,也没有支撑材料,我现在没时间去考证这些。
受本人学识有限,对上述内容概不负责。
对我研一上半年知识的梳理。
丙申年辛丑月戊
申日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