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青铜工艺之美冀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青铜工艺之美冀美版







教学设计
《青铜工艺之美》教学设计
---小学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八课
一、课标分析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
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
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审美技能。

美术课程带领学
生走进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学
习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之情,提高爱国热情,激励每
一个学生在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的同时,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在进行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想
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祖国拼搏奉献!
二、教材分析
《青铜工艺之美》是冀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结合教材与课程标准,本课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引
导学生了解认识青铜器,主要从材质,外形,纹饰,以及铭文
方面欣赏中国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
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超技
术与文化。

教学此课不仅需要教师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青铜
知识,也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搜集青铜资料,才能顺利的完成
教学内容,所以我安排学生提前自学,提前掌握一部分历史内
容,为课堂做好铺垫。

从而引导学生在汲取中华精粹的同时,
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从认识青铜器,了解青铜器,到因此而
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创造而感到自豪,主动传承民族文化,达到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拓展思维能力,也能自主的利用各种工具搜集一些青铜信息,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已经怀有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不足的是知识匮乏,因此只要教师综合历史知识,合理引导欣赏思维,及时补充青铜知识,学生通过用心来听,用脑来思考,用智慧来吸收,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一定能用知识设计出更美好的梦想。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青铜器的伟大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定能燃烧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却又极具科普性,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功课,才能系统地普及青铜知识,所以备课时候把青铜器的发展史系统的总结好,授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仿青铜实物和几件精美的青铜器导入。

(二)、系统介绍青铜器的分类及用途。

(三)、从青铜器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分析几件代表性强的青铜器,带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国青铜器的精髓之处。

(四)、用线描和新的现代手工来重新演绎青铜的辉煌。

(五)、知识拓展方面把河北本地的镇馆之宝长信宫灯和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引荐给同学们,增强自豪感,提升美的升华。

(六)、老师寄语部分充分鼓励学生们一定要不懈努力使中国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中国梦的伟大实现拼搏,加油!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的教育方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每个学生积极讨论,仔细观察,在思考中学到审美知识,提高审美素养,完善审美视角。

通过精美的图片,形象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史,了解灿烂的中国文化,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被中华民族的祖先所震惊,也要为我们日益强大的新中国激情澎湃,提升美的视觉冲击感。

六、课堂部分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分类、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利用网络和书籍来搜
集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实现自主探究学习,获得成
功自信感,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仔细分析中,提取重
点能容,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
中,认识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分类、纹样以及铭文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掌握合适的欣赏方法和学会不
同角度欣赏青铜器的中华美。

(三)、教学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1.教师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

2.搜集古代青铜艺术的照片供学生欣赏。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仿青铜制品,教师示范作品,同学们自备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青铜工艺之美》这一节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古老与伟大,体会中国青铜器的制作精美的高超魅力,虽然不能亲自带学生们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国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我通过高仿青铜器,精美图片,和影视资料也同样让学生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美好,从而使每个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
解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会在后面的教学中慢慢切磋,使这一堂课越来越精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