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古诗

六年级下册古诗

六年级下册古诗目录1.寒食(唐)韩翃2.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3.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4.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5.中秋对月(唐)曹松6.长歌行7.劝学(唐)孟郊8.马诗(唐)李贺9.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10.石灰吟(明)于谦11.咏煤炭(明)于谦12.竹石(清)郑燮13.题游侠图(清)郑燮14.采薇(节选)《诗经·小雅》15.春夜喜雨(唐)杜甫16.小雨(宋)杨万里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19.江上渔者(宋)范仲淹20.泊船瓜洲(宋)王安石21.游园不值(宋)叶绍翁2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2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24.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6)五侯: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诗文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下平“六麻”韵,韵字为:花、斜、家。

这是一首平起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中的入声字“不”需读得短而重,起到强调的作用,“飞花”二字要拖长读,想象春日落花翻飞的美好景象;诵读第二句时语调舒缓,表现出东风拂柳的美丽画面,韵字“斜”应读xiá;第三句中“日”“蜡烛”几个入声字重读,体会作者讽刺的意味;第四句语调较平,“轻烟”读长,想象轻烟飘散的画面,突显诗人心中愤慨而无奈的情感。

2.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释(1)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2)空斋:空荡的书斋。

(3)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4)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诗文赏析诗人首句写景,突出一个“冷”字,令人倍感萧索与凄冷。

次句还是写景,关键在一个“独”字,令人振奋愉悦的景象。

第三句直抒胸臆,既点题,又说明了前两句诗人倍感冷寂孤独的原因,还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结句的想象中的情景。

结句运用联想,又是写景,诗人宕开诗笔,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由人及物,融情于景,更烘托出诗人到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情景交融。

声韵分析3.迢迢牵牛星两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1)迢迢:遥远的样子。

(2)皎皎:明亮的样子。

(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4)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

(5)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6)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7)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8)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9)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10)一水:指银河。

(11)脉(mò)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诗文赏析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上声韵,韵字为:女、杼、雨、许、语。

整首诗的情感细腻、忧伤,诵读时注意其中的变化。

第一句要读得悠长,表现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第三、四句中的“擢”“札札”都是入声字,读短促,想象织女织布时的姿态;第五、六句中的“日”“不”“泣”是入声字,读短促,体会织女终日织布却不能成匹的伤感;第七、八句中的“复”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表达出对分离的控诉;第九、十句中的“一”“脉”“不”“得”是入声字,这几个入声字连续使用,应读出哽咽、悲伤之感。

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

(2)中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4)鸦:鸦雀。

(5)冷露:秋天的露水。

(6)尽:都。

(7)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8)落:在,到。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诗文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下平“六麻”韵,韵字为:鸦、花、家。

这是一首平起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中的“百”是入声字,读短促,想象月光照耀下的庭院,地面似乎都成了白色的景象;第二句中的“无声”二字要读低沉,表现出露水无声无息、慢慢浸润桂花的场景,“湿”是入声字,读短促,读出突然发现桂花已经湿透的感觉;第三句的“月”是入声字,强调这是十五月圆之夜;第四句中的“不”“落”两个入声字,读短促,并且注意这里的“思”字要读sì,体会月夜里怀人思远的情绪。

5.中秋对月(唐)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注释(1)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2)蟾盘:指月亮。

(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3)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译文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声韵分析6.长歌行两汉:佚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长歌行:汉乐府曲题。

(2)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3)布施:给予。

(4)德泽:恩惠。

(5)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6)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徒:白白地。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声韵分析汉乐府本是歌,朴实无华,而又深情隽永。

这首诗感叹生命短暂,非常坦率。

吟诵时要有古拙和坦诚之感。

诗歌句句深入,环环相扣,吟诵调也当步步发展,终至最后一句结论。

诗中“生光辉”“徒伤悲”都是尾字三连平,这在近体诗中是大忌,因为其中后两字均低长,太难听,但在古体诗中则是一种特色,三字中只有末字长读,显得古朴庄重。

7.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注释(1)乃:才。

(2)元:原本、本来。

(3)始:方才。

(4)道:事物的法则、规律。

这里指各种知识。

(5)贤:才能。

(6)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诗文赏析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即勉励年轻人学习要勤苦,要及早努力,更要靠自己潜心学习,而不能空羡他人,要知道青春是短暂的,绝不可虚度。

声韵分析8.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在河北省。

一说为燕然山。

(3)钩:古代兵器。

(4)何当:什么时候。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诗文分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声韵分析这首诗押下平“十一尤”韵,韵字为:钩、秋。

这是一首仄起的五言绝句。

第一句中的“大漠”二字重读,体会边疆的辽阔萧瑟,入声字“雪”需读短促,想象黄沙绵延、如霜似雪的景象;第二句中的“山”字读长,读出燕山山脉绵延千里的感觉;第三句中的“何当”需重读,表现出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最后一句“快走”二字需读短促,想象骏马奔驰的矫捷身姿,“清秋”需拖长诵读,读出韵味,表达诗人念念不忘建立功业的心情。

9.马诗二十三首•其八(唐)李贺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注释(1)赤兔:骏马名。

吕布的坐骑。

(2)吕布:勇将名。

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3)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

(4)羁策:驾驭,驱使。

(5)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译文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简析此诗通过猛将骑良马,庸人骑劣马的对比,表明良才必须英主才能任用的道理。

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才尽其用”的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对趋炎附势的庸才进行无情的嘲讽。

声韵分析10.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