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医用放射防护学总论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 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水平。 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学习方法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掌握将来工作所需的放射物理学、放射 剂量学、放射防护学的基本知识,这是该专业学生所 必备的物理学基础。
要求:掌握、熟悉、了解
2,辐射(放射)防护学简史
防护学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能的和平利用技术蓬勃发展, 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1950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 会更名为国mission o 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ICRP要求将放射防护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开展范围广泛 的研究,除了过去已知的对皮肤及造血器官的影响外,还 要求开展对恶性肿瘤、白内障、肥胖、妊娠损伤、寿 命缩短、遗传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以当时的研 究水平还不能明确回答在耐受剂量以下能否保证照射 终生也不会产生损伤的问题,所以过去称为耐受剂量并 不确切,于是改称作最大允许剂量( maximum permissible do se: MPD) 。
防护学简史
直到1915年英国伦琴学会发表了“对X射线操作者进行 防护的建议” , 1921年英国设立了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 会,该组织的建立很快波及到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 1925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放射学大会上,提出了 用于放射防护的第一个建议书,并建议建立国际组织。
1928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二届国际放射学大会时,接 受了上述建议成立了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 ( IXRPC)。
防护学简史
1895年X射线的发现也开始了辐射损伤研究的历史, 第 二年“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第一次报道了初期X射 线研究人员眼睛疼痛和皮肤出现红斑的现象。1902年 出现了因射线照射所致的皮肤癌患者死亡的病例,这一 年Ro llins首先提出放射线危险界限的概念。危险界限 的确定方法为: 当时的照像胶片照射7分钟而未感光的 X 射线量有可能对人体是无害的。据推算这个剂量约 为100mSv /天。
1896:H.Becquerel发现了铀(U)放射现象; 1897:P.&M.Curie发现钋(Po)和镭(Ra); 1899:卢瑟福发现a , b 射线; 1900:维拉德发现g 射线; 1903:卢瑟福证实a 射线为He2+, b 射线为电子; 1911: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9: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诺贝尔奖
1935 Chadwick 发现了中子获物理学奖 1936 Anderson 发现了正电子获物理学奖 1938 Fermi 用中子辐照和慢中子核反应生产出新的放射性核素获物理学奖 1930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生产出回旋加速器1939年获得物理学奖 1923 Hevesy 首先用同位素进行生命科学示踪研究,提出了“示踪技术” 的概念,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44 Hahn 在原子核裂变研究方面获化学奖 1960 Libby 发明了放射性14C测龄技术获化学奖 1959 Berson和Yalow 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1977年Yalow获诺贝尔医学奖 1984 Jerne等 在免疫系统的控制以及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获医学奖
核物理的伟大天才们
可能最著名的一次索尔维会议是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电子和光子”,世界上最主 要的物理学家聚在一起讨论重新阐明的量子理论。会议上最出众的角色是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前者以“上帝不 会掷骰子”的观点反对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而玻尔反驳道,“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这一争论 被称为玻尔-爱因斯坦论战。参加这次会议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优选)医用放射防护学总 论
第一单元 绪论、物质的结构、核转变
l、辐射(放射)防护学的概念、 任务、学习方法和要求
辐射防护学概念:研究人类在生存、生产活动中,对 辐射(放射)危害进行的合理、科学的防护措施与对 策的学科。
辐射防护的任务是:既要积极进行有益于人类的伴有 电离辐射的实践活动,促进核能利用及其新技术 的迅 速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电离辐射对人类 的危害。辐射防护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而研究和制 定辐射防护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诺贝尔奖
1903 Becquerel 发现放射现象 物理学奖 1903 Marie.Curie 发现镭等元素 物理学奖 1911 Marie.Curie 化学奖 1908 Rutherford 发现铀能发射α和β粒子,化学奖 1921 Frederick Soddy 放射性物质和天然同位素研究,化学奖,
防护学简史
1925 年Mutscheller 提出了耐受剂量( tolerance dose) 的概念。他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医院为调查对象,调查 了X射线技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研究了电离室测 量结果与皮肤红斑量的关系。将工作30天出现的红斑 量的1 /100 作为耐受剂量, 约相当于0. 2R /天。该耐受 剂量限值1931年被美国、1934 年被国际X 射线与镭防 护委员会( IX RPC)所采用。但是随着高管电压X射线 装置的普及,射线对造血器官的影响较之以往的皮肤损 伤更受重视,美国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在1936 年将耐 受剂量降低为0. 1R /天。
1932:J.Chadwick发现了中子; 1934:F.&I.Joliot-Curie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9:O.Hahn等人发现重核裂变; 1939:N.Bohr等提出液滴模型; 1942:E.Fermi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堆; 1945:原子弹试爆成功,并在广岛上空爆炸; 1952:氢弹试爆成功。
“同位素”一词也是他1913年与苏格兰物理学家Margaret Todd在一次午餐谈话中提出. 1921 Albert Einstein 发现光电效应的定律获物理奖 1922 Aston 发现大量同位素及其质谱获化学奖 1923 Millikan 在元素的光电效应电荷研究方面获物理学奖 1927 Compton 发现了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Compton效应”获 物理学奖 1935 Joliot和他的妻子Irène Joliot-Curie人工方法合成新的放射性 元素获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