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的爱情观

大学生的爱情观

大学生的爱情观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本科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的关系。

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性别和性别角色在爱情观上无显著交互作用;(2)大学生的爱情观中奉献得分最高,其次是同伴,得分最低的是游戏;(3)男大学生爱情观中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得分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4)男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个体;女性化和双性化个体现实爱和占有爱得分都分别显著高于男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个体的奉献爱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和未分化个体。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爱情观分类号 B848.3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61 问题提出社会心理学家Rubin(1970)将爱情界定为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她)以某种方式表现对该特定对象的思考、感情与行为。

因为态度是可测量的,所以爱情也可测量。

而后,加拿大社会学家Lee (1973)提出爱情的三原色:激情、游戏和友谊,并进而把爱情划分为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等6种类型。

(1)浪漫爱类型的人最注重的是对方的外表和身体的接触,只要是好看的,就容易跟对方坠入情网;(2)游戏爱类型的人视爱情为游戏,爱情的关系短暂,经常更换对象,承诺在这种类型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3)同伴爱类型的人感情发展细水长流,平静而祥和,通常刚开始时都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后来才慢慢从相知友谊发展成爱情;(4)现实爱类型的人选择对象以理性条件的考虑为主,诸如教育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5)占有爱类型的人占有欲和嫉妒心强烈,关系也有如风暴,起伏不定,对方一点爱意的表示就会让他狂喜,一点点降温或关系出现点小问题就痛苦不已;(6)奉献爱类型的人与占有型相反,愿意为爱人完全付出自己,关心对方、爱对方而不求回报。

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1986)根据Rubin和Lee 的理论,编制了爱情观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确有6个维度,验证了Lee的理论。

此量表被多个国家的研究者广泛使用,证明爱情观六类型有较强的跨文化适应性(Neto, Mullet, Deschamps, Bartos, Benvindo, Carmino, et al.,2000)。

很多研究中涉及性别差异时,sex与gender常常混用,但二者区别甚大,sex指生理性别,而gender指的是心理性别或社会性别,即男性和女性都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人格特征(郭永玉,2005)。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学者将男女性别角色特质视为单一维度上的两端,认为男性化特质高者相对的女性化特质必然低,反之亦然。

后来的学者则将男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视为互相独立或相关很低的特质,它们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很多研究都发现,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的双性化者的性别角色行为较具有弹性,可以根据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男性或女性角色行为,因此较容易获得人际交往的和谐与各方面的良好适应(Bem,1975)。

我国大陆学者近几年才修订了性别角色量表,有关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研究者习惯以生理性别(sex)作为自变量探讨与因变量的关系,等于预先承认了所研究的因变量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

许多性别角色与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亲密关系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而未分化者最差(Antill,1983;Bailey,Hendrick, & Hendrick,1987;Davidson,& Sollie,1987)。

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由于双性化者会受到社会期待人们表现与性别相符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压力,且当本身的两种性别角色无法统合或转换不适应时,可能使其感受到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更多的角色困扰(李美枝,钟秋玉,1996)。

在爱情关系方面,同样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缺乏使用标准化量表的爱情观研究,使得这一问题具备了深入探究的价值。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分布及其与爱情观之间的关系。

2 方法2.1 研究对象采取方便取样原则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三地的师范类高校以整群取样和个别取样结合的方式对9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问卷907份,回收率92.08%;剔除没有回答完整及不认真填答的问卷72份和未通过检测题的问卷13份,共得有效样本822人,占90.63%。

其中男生330名(占40.1%),女生492名(占59.9%);平均年龄21.23±1.57岁。

2.2 测量工具2.2.1 爱情观问卷采用Hendrick夫妇(1986)编制的爱情观量表,参考我国台湾学者张志成(2005)的译本,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

该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7个题项,共42题。

被试根据题项所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 五点计分。

各分量表总分即反映被试的爱情观倾向。

此量表的编制者Hendrick夫妇(1986)报告其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60~0.81之间;效度方面,6个因素共可解释44.2%,因素负荷量介于0.33~0.83之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使用此量表时进行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与之接近(张志成,2005;吴昭仪,吴丽娟,2005)。

2.2.2 性别角色问卷选用钱铭怡和张光健(2000)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

该量表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负性量表、女性负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扰量表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20个题项,共100个题项。

题项均为描述男性及女性特征的形容词,顺序随机排列,回答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Likert五点计分。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问卷的施测采用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

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个别施测以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自习室、寝室等场所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

两种施测方式分别发放问卷585份和400份。

采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3 结果3.1 总体情况爱情观量表的6个分量表、性别角色量表中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总分均大体符合正态分布。

爱情观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6~0.69之间,男性化与女性化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和0.88。

爱情观量表中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和奉献爱的平均得分依次为20.11±3.17、18.77±3.55、23.69±3.88、22.14±4.20、22.66±3.79、25.07±3.83。

3.2 性别与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采用Spence(1993)的中位数分类法,即找出总样本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中位数(分别为119.5和129),男性特质高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低于中位数的为男性化类型;男性特质低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高于中位数的为女性化类型;二者皆高于中位数的为双性化类型;二者皆低于中位数则为未分化类型。

被试中各性别角色类型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经卡方检验,本研究中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相比,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显著不同,χ2(3,822)=26.254,p<0.001。

男性被试中男性化类型最多,女性化类型最少;女性被试中女性化类型占多数,男性化类型和未分化类型都较少。

本研究与钱铭怡等人(200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在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其男性被试χ2(3,330)=2.146,p=0.543,女性被试χ2(3,492)=0.802,p=0.849。

3.3 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根据Anderson(1986)对性别角色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议,首先计算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爱情观6个分量表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表2)。

可以看出,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均有显著正相关;女性特质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与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显著正相关。

虽然性别角色特质与爱情观之间显示出一些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应该注意的是,其相关系数值均不高(0.095~0.227),这可能是受样本量较大的影响。

使用方差分析进一步验证性别、性别角色类型与爱情观的关系。

4 讨论4.1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分布我国大陆学者以大学生为样本的性别角色研究发现,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男性样本中的双性化类型最多(钱铭怡,张光健,2000;杨玲,王雄雄,2005)。

本研究总体样本中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女性样本中女性化类型最多,与钱铭怡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男性被试中的男性化类型最多,未分化类型其次,结果与上述研究并不一致。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取样的地域在东北地区,样本以东北人为主,东北男性的性别角色中可能男性化更突出,即所谓“东北爷们儿”。

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男女大学生仍受传统性别角色观的影响,男性更多男性化,女性更多女性化。

当今社会对跨性别角色者的态度愈渐宽容,现实中存在着男性女性化者相对于女性男性化者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而具备男性特质的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都是十分值得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2 性别与爱情观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女生的爱情观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现实成分(董福强,2004;吴昭仪,吴丽娟,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卓纹君,2004)。

本研究发现,男性样本的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占有爱和奉献爱都显著高于女性样本,只有现实爱得分略低于女性样本。

显示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倾向真情的投入,情感表现较女性浪漫、热烈,也较勇于付出,而且带有游戏性,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类似。

男性在求偶过程中一直扮演主动的角色,而女性在感情发展的过程中多半扮演被动等待与抉择的角色(李美枝,钟秋玉,1996)。

这个现象可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从生物演化的机制上说,男性生物遗传的生理机制表现为明显的性需求和繁衍后代的任务;二是从社会文化的角色期许上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往往需要冲锋陷阵般的投入与付出,才有赢得美人芳心的可能。

4.3 性别角色与爱情观本研究发现男性化特质与浪漫爱和游戏爱显著正相关;女性化特质与现实爱和占有爱显著正相关、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都与奉献爱显著正相关。

男性化者较女性化者更倾向于游戏爱,而女性化者更倾向于现实爱和占有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