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围城》的幽默艺术汪丽,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钱钟书在《围城》中通过他独特的幽默艺术手法,展现了他文学功底博大精深及敏锐的语言洞察力。
学界对《围城》的语言艺术研究者颇多,成果丰富。
从幽默艺术的角度分析《围城》的语言艺术还不够深入。
我将分别从含蓄睿智的比喻;漫画式人物描写;意蕴丰富的典故;异彩纷呈的修辞等方面再议《围城》语言幽默艺术的独特与魅力。
关键词:围城;幽默;比喻;漫画;典故;修辞《围城》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同时也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文中通过对人物方鸿渐、鲍小姐、苏小姐、唐晓芙以及苏柔嘉等人爱情、生活、事业的细微描写,幽默的讽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钱钟书发现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病态的思想是极其可怕的,如不及时拯救唤醒国人的思想意识,我们的国人会永远的消沉愚昧下去。
于是钱钟书用他独特的幽默艺术,创作了旧中国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
我认为《围城》魅力的重要支柱是它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它的独特的幽默艺术。
本文将从围城的幽默艺术角度,结合前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现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对《围城》的幽默艺术的理解:一、含蓄睿智的比喻《围城》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繁多的比喻。
据统计,《围城》使用比喻多达700多例。
这些比喻在行文中表现的那么贴切自然,仿佛不期而至,让读者手不释卷,难以忘怀。
钱钟书的《旧文四篇》中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比喻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所在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多余大,则相同之处愈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效果就愈高。
‛钱钟书对比喻艺术的精深研究,加上敏锐的洞察能力,使他能够在小说中游刃有余的把各种新鲜奇怪的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这部小说描写的妙趣横生,使《围城》的语言显得更加机智幽默。
‚《围城》比喻艺术的总特色是:喻材广泛,收古今中外典故于比喻中,书卷气浓;设喻精细巧妙,深藏机锋,尖锐隽永。
‛①‚钱钟书和赵树理的比喻我认为有一点相同,它们都包含很高的幽默艺术。
那么其风格上共同特点是:诙谐隽永,活泼风趣,戏谑嘲笑,深刻尖锐。
‛②例如:王宜庭、黄惠芳著的《略谈〈围城〉的比喻》中将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分为四类,即意象性比喻、官感性比喻、夸张性比喻、哲理性比喻。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
①言文.《〈围城〉"比喻"幽默艺术谈》《修辞学习》1995.5.②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1985 .1、意象性比喻他们认为‚意象性比喻不是简单地以一种事物来作比,而是以一种描写所构成的意境来比。
‛③我认为,他们实际上是说,钱先生善于运用一段描写所构成的意境来比喻人物内心世界。
如小说中写唐小姐失恋后的痛苦‚把方鸿渐忘了就算了。
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
‛失恋后的唐小姐内心也非常痛苦,对方鸿渐无比的思恋。
这种种复杂的情感,作者把它比作钳去牙齿的齿腔和要拔去小树就得迸碎的花盆。
恐怕唯有用这种描写所构成的意境来比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表现得如此真切。
又如‚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
譬如黑夜里两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
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鸿渐这时候只暗恨辛楣糊涂。
‛(134页)对于刚刚失恋的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渴望知道对方的情形的。
这是人的普遍的心理。
你们想刚刚离开上海的方鸿渐,当然也非常想知道唐晓芙现在怎样看待自己?是否还想着自己?当赵辛楣说不久前见过唐晓芙时,方鸿渐大为兴奋.而当赵辛楣说并未提起自己时,方鸿渐又大为失望。
我认为钱钟书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方鸿渐始而兴奋继而失望的心理。
2、官感性比喻关于官感性比喻,他们认为就是通感。
并引用钱钟书的话来阐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或是‚视物类声‛,或是‚听声类形‛。
所谓‚类‛就是‚类比‛,就是比喻。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各种感官相互沟通,把一种感觉比喻成另一种感觉。
如‚苏小姐才出来。
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
‛(45页)视觉观察的‚冷淡‛笑容以触觉的‚阴寒欲雪天的淡日‛喻之,既符合笑容特点,又贴合人物身份,令人耳目一新。
利用通感的经典是《老残游记》中写王小玉说鼓书的那一段。
在《围城》中,钱钟书是这样写方鸿渐的鼾声的:‚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
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
赵辛楣剌激得神经给它吊上去,掉下来。
(139页)‛这段话与《老残游记》中写王小玉说鼓书的那一段的描写,应该说是很像的。
通过视觉所见写出声音的抑扬顿挫,形象新奇。
3、哲理性比喻哲理性比喻是运用比喻阐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例如‚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263页)作者以吃葡萄作比,我认为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原本非常抽象的两种处世哲学:挑最好的先吃的人,只留下对过去的回忆,看似乐观,其实应该悲观;挑最坏的先吃的人,因为始终存在希望,所以看似悲观,其实应该乐观。
这就是哲理性比喻的魅力,让人细细揣摩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涵义。
4、夸张性比喻在《围城》中,④钱钟书先‚把夸张融于比喻之中,形成③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1985.④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一种夸张性比喻‛。
对韩学愈这个看上去‚木讷朴实‛的学术骗子,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跟韩学愈谈话仿佛看慢动电影,你想不到简捷的一句话需要那么多的筹备,动员那么复杂的身体机构。
时间都给他的话胶着,只好拖泥带水地慢走。
韩学愈容颜灰暗,在阴天可以与周围的天色和融无间,隐身不见,是头等的保护色。
他只有一样显著的东西,喉咙里一个大核。
他讲话时,这核忽升忽降,鸿渐看得自己喉咙都发痒。
他不说话咽唾沫时,这核稍隐复现,令鸿渐联想起青蛙吞苍绳的景象。
鸿渐看他说话少而费力多,恨不能把那喉结瓶塞头似的拔出来,好让下面的话松动。
‛(196页)这一段是夸张性比喻的典型例子。
我认为从这些幽默风趣中蕴含了无尽的讽刺。
作者对韩学愈的容貌,动作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这种修辞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这些比喻在文中顺手拈来,不胜枚举,来源于钱钟书先生的丰富想象力和机智的语言。
二、漫画式人物描写1、人物肖像描写钱钟书以锋利的笔法高超的概括出一副副神情毕肖的漫画形象,使人未见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性格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肚子肥凸得像青蛙在鼓气功‛(127页)的法国警察;‚喉结瓶塞头似的‛历史系主任韩学愈;‚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198页)韩太太;‚下唇肥厚倒垂,一望而知是个说话多而快像嘴里在泻肚子下痢‛(50页)的沈先生;‚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2页)女博士苏文纨;‚光光的脸,没有胡子也没皱纹,而看来像个幼稚的老太婆或者上了年纪的小孩子‛(80页)的哲学家褚慎明;‚气概万千,鼻子直而高,侧望像脸上斜搁了一张梯‛(81页)的大才子董斜川……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在《围城》中,几乎每个人物(唐晓芙除外)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进行了一番漫画式描绘,含蓄幽默,栩栩如生。
作者写汪处厚:‚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谁知道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
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臵,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
‛(82页)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幽默滑稽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2、人物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各种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富有特色的语言特色来塑造人物形象,从字里行间不时透出独特语言的幽默气息。
如:张吉民接待方鸿渐时所说的一段话:‚Hello!Doctor方,好久不见!‛‚Sure!have a look see!‛‚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
并且这些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
磁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菜盛饭。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那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
‛(39页)这段描写作者大量运用了英文,生动形象地描画出张先生那种‚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丑态,不断地炫耀自己的洋奴才身份,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他的可憎形象。
3、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围城》中,作者常常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腻而深入的观察分析,然后进行深层次的艺术挖掘。
把人物内心隐秘的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读后总会掩卷微笑。
《围城》中,写方鸿渐的失恋。
钱钟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方鸿渐失恋后的心理写得意味无穷。
方鸿渐刚与唐晓芙闹崩时,《围城》中这样写到:‚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
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剌痛。
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卧室里的沙发书桌,卧室窗外的树木和草地,天天碰见的人,都跟往常一样,丝毫没变,对自己伤心丢脸这种大事全不理会似的。
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
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105页)这段描写,忽而明喻,忽而暗喻,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表现方鸿渐失恋初期的心理。
我认为这些比喻相当精彩,尤其说方鸿渐自觉‚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钱钟书把这种状态中的方鸿渐比作在阳世游荡的孤鬼,也算是别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