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道德修养
18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 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的内涵: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开放兼容、厚德载物的品格; 与时俱进、人文日新的追求。
19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 离自身的民族性。
水必有源,而后不绝; 木必有本,而后向荣。
第三,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 的重要尺度。
13
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德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老子
14
• 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 ——管子
•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荀子
15
对道的把握——得道
•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东汉·刘熙
37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爱由亲始 由近及远 达人。”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孟子》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宋)张载《西铭》
38
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主张“和为贵”
和同之辨:和不是盲目的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 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
32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 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
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8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 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 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 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还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 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
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如我欲仁,是欲之好底。 欲之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浪。如是, 则情为性之附属物,而欲则又为情之附属物。 • 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底。 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虽小人不能 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
30
宋明时期
• 陆王心学 • 陆象山,名九渊。 • 心即理。 • 宇宙内之事,乃己份内事,己份内之事,乃宇宙内事。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
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3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 奉献精神。
公私之辨
提倡的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强调的是先公后私; 反对的是假公济私;
34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
《孟子·离娄下》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每个人都要对 社会尽一份责任。
世界各国现代化无不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 规律。
20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 结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
毛泽东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民族 智慧的精华融为一体。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了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 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 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 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 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12
*3.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
第一,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 突出。
第二,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 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10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1.道德的历史形态: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
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 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 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 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11
2.道德发展的规律
35
2.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尊严和 价值。
“始做俑者,其无后乎。”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36
孔子最早推行和强调“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说: “仁者爱人”。 韩愈说:“博爱之谓仁。” 朱熹说,仁是“爱之理,心之德”
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言之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言之 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言之谓之物。故就物而言之谓之格, 就知而言之谓之致,就意而言之谓之诚,就心而言之谓之正。 正者正此心也,诚者诚此心也,致者致此心也,格者格此心 也,皆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 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心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内之 说也。
•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提示我们:需要反思现 代文明所选择的道路。
• 施本格勒的反思——《西方的没落》
43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于社会 的重要条件。
“不学礼,无以立”。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44
礼作为道德的规则,通过仪式显现出来,就是礼仪
起到实践仁义、教训正俗的作用。 席不正不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不对人咳唾、不厉声诟谇 坐让老弱、入守行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出必告,反必面,游必有侣,归必以时 仪表仪容: 头容正、肩容平、发必理、面必净
殃”的善恶报应的信念。
23
先秦时期
• 孔子 • 创造以仁、礼、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 • 老子 • 归隐、智慧、守雌、长生、柔弱
24
汉唐时期
• 汉 董仲舒 •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天覆育万物,化生而养成之,察天之意,无
穷之仁也。 • 天生之以孝悌,无孝悌则失其所以生。地养
之以衣食,无衣食则失其所以养。人成之以 礼乐,无礼乐则失其所以成。
•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许慎
16
道德的益处
• 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内得 于己
• 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外得 于人
17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
地域的称谓---处四方而居中 文化的发达---光辉、文采、精粹 民族的称谓---同化、融合、团结和统一
26
汉唐时期
• 隋唐佛教 •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 佛教的修行方式受到儒家的影响,产生了具
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禅宗。
27
宋明时期
• 程朱理学 • 程伊川,名颐。 • 性即理,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无不善。喜
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往往无不善; 发而不中节,然后为不善。 • 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若何?”曰:“取其纯一 而近道。”曰:“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 曰:“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
41
智与仁
• “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 德川流”,源泉时出之也。 ——张载《正蒙·至当》
• 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不足以为智。 ——朱熹
42
智与仁
• 近代物质文明的跃升,导致科学与人文、智 与仁的关系失去平衡。
• “智慧精神”的片面发展,导致理智和情感 的严重疏离与脱节,直至权力意志的恶性膨 胀。
28
程颐(伊川)
• 孟子所以养气者,养之至则清明纯全,昏塞 之患去。
• 养心者无害而已,养气者在有帅。 • 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 • 闻见之智,非德性之智,物交物而知之,非
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智, 不借闻见。
29
宋明时期
• 朱熹 • 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
3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 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 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 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社会关系的日渐发展, 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 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 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 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 道德的起源 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启论 2.天赋论 3.情感欲望论 4.动物本能论
25
董仲舒
•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以为米。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 以为善。茧虽有丝,而茧非丝。卵虽出雏,而卵非 雏。故性非善也。性者,禾也,卵也,茧也。卵待 覆而后为善雏,茧待练而后为善丝,性待教训而后 能善。善者,教诲所使然也,非质朴之能至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三纲五常论发展为名教或礼教 • 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
“发乎情,止乎礼”。
21
3.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 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优良道德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中有文, 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