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3-Linux内核编译实验

实验3-Linux内核编译实验

ecust@Ubuntu:~$ mkdir workspace
ecust@Ubuntu:~$cd workspace
解压:
ecust@Ubuntu:~/workplace$ tar–xvf/home/ecust/samba_share/embed/Linux/linux-3.2.tar.bz2
ecust@Ubuntu:~/workplace $ cd linux-3.2
任课教师签名:201年月日
3.修改内核编译参数,并编译内核
修改内核顶层目录下的Makefile
$ vim Makefile
修改:
ARCH?= $(SUBARCH)
CROSS_COMPILE?= $(CONFIG_CROSS_COMPILE:"%"=%)
为:
ARCH?= 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
将其在D盘解压:“解压到当前文件夹”
4.1安装usb串口驱动
运行:D:\drivers\win7\PL2303_Prolific_DriverInstaller_v110.exe
5.设备连接及设置
5.1连接USB串口设备(领取USB串口设备)
将USB串口设备插入电脑背面USB接口
系统会自动识别该USB设备,该设备号可以通过电脑的“设备管理器->端口”查看;该USB串口的设备号是:Prolific USB-to-Serial Comm Port(COM4)。相应的截图(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以下截图)为:
“BaseDirectory=.”更改为:“BaseDirectory=D:\tftpserver”
打开“D:\drivers\Tftpd32\tftpd32.exe”,启动tftp服务器
6.打开实验箱,建立连接通信(领取实验箱)
6.1将实验板拿出后,拨动拨码开关至【1000】,如下图所示,即从NAND Flash启动。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3
学号:姓名:班级:成绩:
实验名称:Linux内核编译实验
实验地点:一教211
实验仪器:ECS云计算环境(提供Linux实验环境);XSBase270实验开发平台一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以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
2、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用
# tftp 20008000 zImage
# nand erase 100000 300000
# nand write 20008000 100000 300000
设置内核启动参数: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 20008000 100000 300000 \; go 20008000
6.5启动开发板,进入下载模式
切换到putty操作界面,在开发板启动时,敲击任意键,进入到开发板的下载模式,如下图所示:
通过help可以查看该bootloader所有的命令
6.6修改开发板环境变量
FS210 # setenv serverip setenv ipaddr 192.168.100.191 //板子的IP,不要和Windows IP冲突
拷贝标准板配置文件
$ cp arch/arm/configs/s5pv210_defconfig .config
•配置内核
$ make menuconfig
并保存配置文件,该配置文件是:
.config
检查配置是否正确,如当前的CPU类型是(说明查看的步骤和结果):
Linux Ubuntu 3.16.0-30-generic #40~14.04.1-Ubuntu SMP Thu Jan 15 17:43:14 UTC 2015 x86_64 x86_64 x86_64 GNU/Linux
6.2将串口线和设备的第一个串口相连
6.3通过网线将PC的第一个网口(上面的网口)和开发板对连
配置网络: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适配器设置网络2属性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设置IP,如下图所示(IP为内网192网段的,如192.168.100.**)
6.4关闭PC系统防火墙
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Windows防火墙打开和关闭Windows防火墙—〉关闭Windows防火墙
FS210 # saveenv //保存环境变量
使用【print】命令查看修改后的环境变量。
使用ping命令尝试ping:
# ping 192.168.100.192
给出结果(alive表示配置正确):
7.内核的下载和烧写
将zImage拷贝到PC机的D:\ftpserver目录下
烧写内核镜像到nand flash;进入到开发板的下载模式,之后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之后就可以make编译了:
$ make zImage
该命令的含义是:
编译内核并生成一个新内核映像文件zImage
所得到的内核文件有哪些?分别在什么目录?
Init lib module.symvers System.map vmlinux vmlinux.o
4.驱动安装
在作业系统上的资源中下载并解压drivers.rar
5.2打开putty
打开:D:\drivers\putty.exe
设置串口连接、串口号以及波特率;其中,串口号(serial line)为2.1所示的串口设备号。
5.3 tftp server设置
新建文件夹:D:\tftpserver,便于tftp服务用;
打开D:\drivers\Tftpd32\tftpd32.ini文件,将
3、掌握Linux内核配置文件config.in的作用
4、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5、掌握将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预备步骤:
通过ECS虚拟实验室终端软件接入,通过ssh协议(Linux)登录到系统
1.根据实验2安装交叉编译环境
即安装toolchain
2..建立工作目录,并获取及解压内核源码
# saveenv
重新启动开发板,测试是否成功。
三、思考:
1、简述Linux源代码各目录中的内容
2、分析make config、make menuconfig、make xconfig三个linux内核配置界面的区别
3、指出linux内核编译命令make, make zImage, make bzImage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