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和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和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题型1:特殊段落或写作技法作用示例:①章第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005年《白苍鹭》②②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③答题方法: 1.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方法: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方法: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方法: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题型2:观点类开放性试题示例: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05年《白苍鹭》答题方法: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到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题型3:标题含义与作用示例: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答题方法:找文章的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题型4:环境描写作用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句子: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答题方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题型5:人物形象与作用示例:①“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2007年《江南陶公柳》答题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6:人物心情或感情品析示例:①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3分)高兴极了->->->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答题方法: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题型7: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方法: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题型8:事件叙述与概括示例:①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概括事件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题型9: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示例: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7年《江南陶公柳》②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答题方法: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10:语言赏析示例:①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A.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B.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②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

———2007年《江南陶公柳》②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③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答题方法: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2)①修辞之美———(3)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4)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6)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8)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9)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归纳一、在题目上设题: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

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概括情节的变化: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1.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

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倒叙的作用: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的作用: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六、在句子上设题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

(往主旨上靠拢)2.描写句理解(作用)(1)人物描写句答题思路同三、2。

(2)自然环境描写句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描写句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

(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七、在段落上设题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

八、在表现手法上设题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1)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