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借鉴价值共8页文档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借鉴价值共8页文档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借鉴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激荡和演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思维成果,对当今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所作的理论贡献,对我国的道德生活实践和民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在: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以“善教得民”为目的的道德作用论,以“居仁由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范畴论,以“反省内求”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

这一思想深度发掘了人性之善,指出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内在途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昭示了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反映了社会道德归向,激励着人们对理想道德的重视与追求,为现代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提供了丰厚的伦理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借鉴孟子的人性善思想,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性善论”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的道德是根源于人性的,表现为人的善行,人生而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提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署篇名)在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强烈的道德自觉一直是其鲜明的核心价值,而这种道德自觉与他所倡导的道德主体性意识是分不开的。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在他看来,道德在人身上产生、发展是以人性为前提的,而人性并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人内心所本来就具有的,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善性,都有趋善的本能,道德教育就在于发挥其自身的道德主体性。

同样,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德性是在我们能力以内的和出于意愿的。

”[1]这就是说,道德教育只有勃发出个体强烈的主体超越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的价值。

所以,现代道德教育要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善于挖掘和激发人内在的善良愿望。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对个性和主体性的倡导,只注重道德在社会中的功用价值,却失去了其对人的真正的内在价值,成为规范人、约束人的异己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个体道德主体性的遮蔽。

事实上,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从唯物辩证法出发,通过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分析来探讨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及其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不是外在于人、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内在于人,它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社会形式。

换言之,人的需要产生了道德,道德是满足人的至善需要的独特形式。

一个人只有意识到他的主体自主独立的性质,才能激发起强烈地自我的道德责任感,从而才能使道德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它的对象需要和可能教育的基点上的。

因此,高扬人性之善,尊重并满足人对道德生活的需要,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意识,提高道德自我发展的理性认知能力,应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应有追求和必然取向,惟有此,才能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和价值,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上》)的理想境界。

二、借鉴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凸显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道德的教化功能,是孟子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

他认为道德教育事关社会的安定与治理,是社会实现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并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

孟子还认为,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人的“善”的本性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流失,教育就是用来找回和保持人的这些善性的。

所以,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们懂得为人处事的伦理规范,进而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

这就是说,“没有道德教育,任何一种道德要掌握社会生活都是不可想象的。

”[2]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新旧体系的转换、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与无序。

在这一特定的转型时期,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深刻地体现在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和对内心世界的荒芜无助,为此有人慨叹“人心不古”,有人惊呼“世风日下”。

究其根源,在于“经济决定论”对道德教育的消解和对伦理的驱逐引发了社会的精神危机,这是因为:“经济决定论剥夺了伦理作为人文精神核心构成的地位,否定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使凸显人类自由本性的伦理道德沦为经济的附庸,将经济冲动力作为社会及个体行动的惟一动力。

”[3]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和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

因此,当代社会亟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亟需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历史性重任。

为此,首要的是,要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正如美国道德教育家贝内特所讲,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由它的GDP和军事力量来衡量,还由它所致力于联结国民和界定其品格的价值和原则的力量来衡量。

[4]其中,要注重从我国的优秀文化道德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用传统美德中具有永恒性质的价值因子滋养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要科学发掘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地位、作用和功能的思想,为现实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合理的价值辩护,以便更清醒、更全面地认识当今社会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5]三、借鉴孟子的道德价值思想,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仁”、“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居仁由义”的道德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滕文公下》)的道德形象,认为这是成德立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的最高价值之所在。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道义论的立场和特点,深刻诠释了何为至善的道德价值,并由此规定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一道德实践问题。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有规律的目的性活动,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和价值,表现出精神的实践功能。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6]可见,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以它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离开了实践性,必然成为空洞的说教和美妙的清谈。

”[7]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大都以统一的道德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说教方式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教育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莫大的隔离感。

然而,道德教育要想最终取得实际效果,仅靠道德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要求,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生活,才能塑造出适合、适应各种特殊实践关系的道德人格。

换句话说,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其作用与功能就在于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所指导。

所以,道德教育向实践回归、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是现代道德教育走出困境、提高实效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道德教育中,我们要高扬道德的实践品性,树立道德要面向社会生活的观念,切实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出发,建设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生活伦理,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实际改造、培养、修炼的过程。

概言之,道德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道德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借鉴孟子的道德范畴思想,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将“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并以此作为其道德哲学的基本内核和道德人生的基本取向,并设计了一整套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实质是我们在处理人伦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应然道理。

在此,孟子以四德为基础,提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的细目。

诚然,这些道德细目是对当时人们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现时代的道德教育如果完全拘泥于此似有刻舟求剑之嫌,但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理念以及用明确、具体、系统的道德条目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借用四德形式,改造其内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对提高现代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构建一个良序的道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孟子的仁义礼智道德规范中内含了丰富的道德标准。

把这些道德标准融会到现代社会的土壤里,并赋予其现代性的特征,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原则。

因为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本身,突出的就是群体和谐精神,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我们当下的道德实践之核心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仁义礼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推动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其次,仁义礼智的道德条目对我国现代道德规范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应该说我国目前在道德规范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能够为人们所共同认可的道德价值和规范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一定程度上使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道德共识的困境”,导致了个体道德责任的削弱。

所以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在承接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社会的特征,建构起为所有人共有的统一的“道德框架”(泰勒语)。

在这一框架中,应着重凸显公民意识和公德教育的价值。

这是因为,公共性构成了现代社会个体知识和信念的前提,“在公共领域中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为人所见、所闻,具有可能最广泛的公共性。

”[8]这种公共性的道德要求,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现实需要。

故,现代道德教育最突出的价值指向就是建立起以个体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的公共精神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五、借鉴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说是指道德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教育者要求的方向发展或转变,其中科学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一种道德能否真正掌握社会,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修养。

”[9]道德修养是道德教育发生效用并形成道德品质的内在根据,它体现道德教育的意向和自身道德追求,具有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方面,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这说明了人类的自律意识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并建立了一套自成体系、系统完善的道德修养理论。

他关于持志养气、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历艰达志的修养方法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珍视和学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