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班社会教案《会说话的手》

中班社会教案《会说话的手》

中班社会教案:《会说话的手》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

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手是我们身体的重要部位,手的动作除了适应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之外,还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这正是体现了动作的社会价值。

根据中班下册多元能力实践课程中《生活真奇妙》的主题生成了这堂社会课《会说话的手》。

引入这一课题能使幼儿对人体运动的认识得以提升。

当然,这种提升必须是具体的,能够理解的。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手语、手势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2、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动作,初步尝试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

3、体验非言语交往方式的乐趣。

二、活动重点:感知不同的手语、手势动作表达不同的意思并能模仿。

三、活动难点:尝试用手势进行交流。

四、活动准备:
哑语新闻视频;交通警察、指挥家、裁判员、潜水员图片(PPT);口哨;指挥棒。

五、活动过程:
(一)播放哑语新闻,引出主题。

1、今天,刘老师带来了一段新闻视频,请小朋友来看看里面有几个人在播新闻?他们是怎样播的?一定要仔细地看。

2、播放哑语新闻视频。

看完后提问:“有几个人在播新闻?你们听到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那位阿姨是怎样播新闻?为什么要用手来播新闻?播给谁看?”
(二)学习简单手语,感受手语交流。

1、聋哑人之间怎么问好的?
2、学习简单手语:你好;我很好;谢谢。

(三)拓展经验,丰富幼儿认识。

1、教师:除了聋哑人以外,还有哪些人也是用手势跟别人交流的呢?
2、教师可做些手势来启发幼儿的思维。

3、引导孩子模仿交通警察、指挥家等的动作,并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让幼儿感受手势的趣味性。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

(逐幅图出示)(四)用手来说话,尝试非语言交流。

(1)交代游戏规则:只能用手来说话,一定要认真地看。

(2)请幼儿自由结伴,进行用手说话的游戏。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肯定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做连贯的动作表达一件完整的事情。

(4)请个别表现出众的幼儿到前面来演示用手说话,其他幼儿来猜猜他的意思。

(五)结束部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可以用手来表示,小朋友们,你们回家后也和爸爸妈妈玩用手说话的游戏吧。

现在我们排好队回教室去,让我们用手跟客人老师们再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