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单元《巴东三峡》刘大杰《周庄水韵》赵丽宏《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走进纽约》刘成章第二单元《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生命之舟》梁家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第三单元《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谈语言》王力《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懒惰的智慧》凯利第四单元《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范进中举》吴敬梓《选举风波> 秦文君《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第五单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第六单元《小石潭记》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游恒山记》徐霞客《满井游记》袁宏道《诗词五首》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第七单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曹刿论战》\左传\《干将莫邪》干宝《崂山道士》蒲松龄《诗词五首》白居易/杜牧/文天祥/龚自珍/张养浩《巴东三峡》说课设计沈阳市育源中学杨成玲我说课的题目是《巴东三峡》.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好范文.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可用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一,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通过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成之后更好的建设三峡,服务国家.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并简洁的概括三峡各部分的景物特征;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在感知山川之美的基础上感知文字之美.(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具体教学步骤:由诗导入,激发兴趣.回顾旧知,把握游踪.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虚拟剧场,试做导游.由诗导入,激发兴趣.以齐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新课.提到在七年级学过郦道元的《三峡》,三峡留下了古代名杰的足迹,古人尚心仪此处景观,今天又如何由古至今,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现代作家笔下的《巴东三峡》.回顾旧知,把握游踪.通过复述游踪,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也是让学生了解学习游记的方法之一,即弄清游踪.同时也把地理知识引入课堂,做到了学科间的牵引融合.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把学生分成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分别勾画概括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景物特征.全班交流之后,教师小结:作者按游踪顺序,先写西陵峡,侧重于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四个自然段,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再写巫峡,着重描绘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最后写瞿塘峡,写了人文景观的丰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三峡各段的特征.此项设计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游记和写作游记的的方法之二,即抓住景物特征.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三峡中,最著名的当属巫峡,而描写巫峡的两段语言尤为精彩.通过齐读,初步领略本文语言之美.结合课件上展示的思考题,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研讨交流,合作探究.此时教师适当引导.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如何从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的准确形象等角度赏析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虚拟剧场,试做导游.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激起了学生做导游的欲望,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过把\'导游瘾\',尝试做导游.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外拓展课外布置了两个作业.其中一个让学生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并且学会从体裁,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第二个作业是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搜集信息的习惯,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地了解事物.总结本文的特色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条理清楚,能够抓住景物特色,采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本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勾画圈点,整理归纳,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神.采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开拓了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附:板书设计:巴东三峡刘大杰1,弄清作者游踪2,抓住景物特征3,赏美景学技巧《周庄水韵》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一、说教材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水韵》正是描写了江南古镇周庄的古韵与新风。
因此,要解读周庄,解读《周庄水韵》,就一定要解读江南。
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魏晋六朝,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逐渐繁荣起来。
于是,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这些书法家、诗人们来了,在江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寻觅着优美的线条、高妙的意兴,淋漓挥洒,俊逸飞扬的魏晋风度在江南的水韵里诞生了。
于是,刘、李、马、夏,这些南宗画派的大师们来了,一次柳溪归牧、一段小桥流水、一叶风雨归舟、一人寒江独钓占据了水墨的一角,江南的“残山剩水”,在他们画笔下,是那么精致、秀丽、诗意盎然。
于是,汤显祖、孔尚任,这些戏剧家们来了,无论“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浪漫青春的浅斟低唱,还是“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的家愁国恨的沉痛悼念,都在江南的楼台水榭里一一上演。
终于,沈周、文征明、唐寅、扬州八怪,这些江南才子们来了,一股浪漫的洪流弥散于江南水乡,山水不再是山水,而化为人的主观世界的象征,温润秀丽、气韵神采成为江南艺术的特质。
最终,江南神韵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获得最后的定格。
从此,江南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便不仅是一个地域的代名词,而成为中华民族某种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象征,一个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一个令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值得永久追忆的温馨的梦。
沧海桑田,当江南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随风而逝的时候,惟有江山依旧,周庄依旧,周庄似乎成为“江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标本,一个江南丰厚文化底蕴的缩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然独立,风姿绰约,它是那么宁静、素雅、悠远,周庄在水,在水周庄。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
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一个韵致即:“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
两相联系: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既抒发对周庄古典情韵的赞叹,又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次游历: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
四个画面: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四种方法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3、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4、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根据以上教材解读,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1、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
2、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游踪,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3、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4、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学习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学习难点: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说教法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
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
”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
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乱说乱评的现象。
三、说学法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诵读与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在背景音乐《梦里江南》的优美旋律中,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显示的教材插图,然后试着用几个词表达出这幅画中的景物,并写到黑板上。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的情韵。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亲近周庄。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①周庄水乡给大家留下什么总体印象?②文中写了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可分别用一小标题和一幅画来概括。
哪一次游最深刻?引导学生由水韵入手,抓住“水韵”这个文眼,从而理出课文的总分结构。
体会多姿多彩的水韵美。
板书总述小桥流水人家图春雨迷蒙水墨画雨中周庄分述冬天雪后动感版画雪中同庄春夜节日七彩梦幻图画节日周庄(三)、局部品味——对话文本,欣赏周庄。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反复诵读课文,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学生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思路,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教师要在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亲近周庄水韵,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更要引导学生涵咏清新优美的语言之下的古风新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次游周庄是全文详写部分,也是作者由历史走向现实,展现周庄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部分。
教师可以大胆的亮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为学生提供品味语言的范例,也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四)、整体评价——走出文本,评价周庄。
展示两幅未来周庄图,一幅古朴典雅、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木橹轻摇,一幅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阔、水星点点。
让学生对比讨论,哪一幅更适合周庄的未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辩论,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