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诚实守信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摘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而现实情况是,诚信危机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中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成为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社会调查法,对诚信及诚信教育的涵义加以解释,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当前在中学开展诚信教育的意义、目前中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和影响中学生的诚信教育的主要因素以及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中学生诚信学校教育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
它要求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夸夸其谈,说话要算数;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
一个人说话守信用,态度诚恳,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
我国是一个悠久历史,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关于诚信的积淀在历代的贤达志士中并不鲜见,中国诚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
可见诚实的道德要求,也是诚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现就中学生诚信教育浅谈如下: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在许多的人生天平上,沉下去的一端是:金钱、荣誉、才学、美貌,唯有诚信这端高高翘起,诚信变得轻了。
商场上的尔虞我诈,短斤少两,假冒伪劣,媒体上的假文凭、假教授、假讲告……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中,金钱似乎是万能的,也是多数人仰慕与追求的,这些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的纯洁心灵是一种污染与侵蚀,从而将在社会中看到的、听到的用于自己的言行中,从而践踏了诚信的做人准则。
(二)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的教育失误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名牌大学,成龙成凤,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与衣食住行,却忽视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学校老师未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重智育轻德育,应试教育凸显,只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老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致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
(三)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家庭中大人们的“小皇帝”,受大人的百般呵护、娇生惯养。
他们成长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过度的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养成以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任性心态,追求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
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获利而舍弃诚信。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 作业抄袭或请人做,考试作弊。
2. 迟起床导致上课迟到,骗说是身体不适;冒充家长签署学校送来的需家长签名的汇报单,欺骗老师,欺骗学校。
3. 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编造谎言、隐瞒事实真相、不承认错误。
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抄袭应付,考试时不独立完成,抄邻桌,翻材料,采用种种作弊手段,应付考试。
4.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拒不承认错误。
5.路上捡到钱物,不主动上缴或寻找失主、据为己有。
三、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有远大理想、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举止端庄,言谈谦和……必然自觉遵循社会道德,公而忘私,助人为乐。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法制、品德教育,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目的,遵纪守法,遵守诚信公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发奋读书。
2. 学校要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纠正重智育轻德育偏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 老师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老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养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要求老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另外,作为学生家长教育子女,也该如此。
“曾子杀猪教子”,也许值得借鉴。
4. 老师要以激励、关怀、尊重、平等对待有不诚信行为的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学生不诚信行为是常见的,老师要妥善处理好,既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要使他们接受,达到教育目的,所以要注意方式方法。
中学生的情绪尚未稳定,易激动,又易低落。
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批评和指责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与情绪低落,对解决现实问题毫无益处;赞扬和鼓励、热情的关怀会成为进步的无限动力。
可见,作为老师,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智慧教育学生,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提问回答,多予表扬或激励性评价,以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同时尊重、关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兴趣、特长与不足,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5. 营造诚信氛围,积极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召开诚信教育动员大会,发出《诚信倡议书》并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校报等文化阵地大力宣传,使学生明确在学校内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诚信教育活动,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专题报告会、专题讲座,也可举行《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名活动和“做诚实学生,创诚信校园”演讲比赛活动,让师生们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从我做起。
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形成家校诚信教育的合力,促使诚信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
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对个人、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诚信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行为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让他们生长在一个明理诚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诚信教育,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
而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一点是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宽容,这种信任和宽容,主要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具有诚实信用之态度,与人为善之情感,也就是诚信美德。
诚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诚信作为一种人品,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
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王安石说:“人无信不立”。
更重要的是,诚信品质修养强调的是诚信的自律觉悟,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并加强对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总之,诚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石,是今天的学生明天立足于社会的做人之本。
诚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应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了解诚信、实践诚信、拥有诚信,让他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以后的生活之中。
同时,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协同,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