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数学模型
(一) 基本控制方程 圣 • 维南方程组包括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 在渐变流流程s方向上取ds微元段为控制体积,由 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分别推导,并引入 渐变流静压分布的特性,以及速度沿断面均匀分 布的假定,可得明渠一维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A Q 0 t s 明渠一维流动的动量方程为:
(3)以z、v为应变量的组合形式
z z A v v v iv M t s B s B v v z v2 v g g 2 t s s C R
WASP4水动力模型及其数值方法 —— 基于“道—节”网络的河流水动力模 型系统 WASP4(Water O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me Version 4)是 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阿申斯环境研究 实验室开发的水动力与水质分析模拟 程序。
(5)实际流体与理想流体 根据流体的粘滞性,可以将其分为 理想流体和粘性流体。对于理想流体, 其分子粘性系数为零,从而其运动学粘 性系数也为零。对于自然水体的水动力 模型应将流体视为粘性流体。
(6)布辛尼斯克(Boussinesq)近似 这是流体力学、大气科学、水动力学研 究中研究热力流动(热对流)问题中常用的 一种近似处理。这一假设由法国19世纪物理 学家J. Boussinesq提出,该假设认为:除非 热膨胀造成浮力外,流体可以视为不可压缩 的。 在我们水环境问题中,我们采用 Boussinesq近似,则认为在水平方向上不考 虑密度差,而仅在垂直方向上才考虑。一般 地说,对于浅层流体的缓慢流动,由于其水 平方向上的密度差较小,均可采用 Boussinesq近似。
国际上将水质模型发展的基本历程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5年~1965年):开发了比较 简单的BOD—DO双线性系统模型。采用一 维计算方法。 第二阶段(1965年~1970年):继续研究发 展BOD—DO模型的多维参数估计问题,水 质模型的基本框架发展为六个线性系统。 计算方法从一维推进到二维。除了继续研 究河流、河口水质问题外,开始模拟计算 湖泊、水库及海湾的环境问题。
在连续介质假设的基础上,就可以把流体的物理 量作为空间坐标和时间的连续函数,充分利用高等数 学这一工具来解决问题。 (2)流动的基本特征参量 在实际工作中,要了解流体的运动就必须知道表 征流体运动的特征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主要有:描述 流体运动状态的速度V;与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压强p, 密度,温度T以及在环境问题中非常重要的所含物质 的浓度c等。其中,速度和压强是矢量,密度、温度和 浓度是标量。 (3)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观点 在流体力学中,描述流体的运动有两种观点(或 者说方法):拉格朗日观点和欧拉观点。
WASP4模型系统描述了水环境中的四个 主要机制:水动力学、保守物质的输运、 富营养化-溶解氧动力学、有毒化学物质 与沉积动力学。该模型系统的设计体现了 结构化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整个软件 系统可视为一个模块化的程序集。具体地 说,该模型系统由水动力模拟程序DYNHYD 和水质模拟程序WASP两个部分组成,水动 力程序模拟水体的运动,给出水体的流场 特征,水质程序模拟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 转化及其相互作用,它又可以分为两个模 块,即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动力反 应的EUTRO和模拟有毒化学物质的TOXIC。
(4)散度和旋度 拉普拉斯算符与流体速度矢的点积称 为流体的散度,即。根据流体散度的概念 可以将流体分为无辐散流和辐散流。无辐 散流和辐散流又分别称为不可压缩流体和 可缩流体。对于自然水体而言,可将水视 为不可压缩流体。 拉普拉斯算符与流体速度矢的差积称 为流体的旋度(涡度)。根据流体涡度矢 量的概念,可以将流体分为无旋流动和涡 旋流动。对于自然水体的水动力模型,应 将其流动视为涡旋流动。
明渠非恒定流的基本特征是过水断面 上的水力要素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对 于一维明渠非恒定流,其运动规律可表示 为: v v s, t
Q Q s, t
z z s, t 或h hs, t A As, t
式中v、Q、z、h和A分别表示过水断面 上的平均流速、流量、水位、水深和过水 断面面积;s、t分别表示流程和时间。
z v 2 1 v v2 2 0 s s 2 g g t C R
(二)圣 • 维南方程组不同应变量的 组合形式 (1)以水位z、流量Q为应变量的组合
B z Q 0 t s
2 2 Q 2Q Q Q2 Q z Q gA B B i M g 2 t A s A s A AC R
水环境数学模型
水环境数学模型及其发展 水动力模型 水动力模型是将已知的水动力学基本 定律用数学方程加以描述,在一定的定解 条件(初、边值条件)下求解这些方程, 从而达到模拟某个水动力学的理论问题或 工程实际问题的目的。 水动力模型是水质模型的流场基础。
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所经历的物 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的数学描述,表征水 环境污染物在自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时 空分布特征。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根据污染物排入水 体后的行为特征,将受纳水域分为所谓的 “近区”和“远区”。近区主要是指在排污 口附近的局部地区,这里对流、扩散的掺混 作用大,水力热力因素变化剧烈。在近区之 外的广大水域则属于远区,其特点是浓度、 温度等变化缓慢。近区和远区的水温、水质 特征往往分别采用积分模型和扩散模型。
式中为 i
z 0 1 A 1 A 床底坡度, 为在水深为h M B s h B s z s
(或水位为z)时的过水断面面积的沿程变化率。
(2)以h、Q为应变量的组合形式
B h Q 0 t s
2 2 Q 2Q Q Q2 Q h Q gA B gAi B M g 0 2 t A s A s A AC R
实际流体的结构是由彼此之间有空隙并进行复杂微观运 动的大量分子所组成。由于流体力学研究的是流体的宏观机 械运动,一般引入连续介质的假设。即认为流体是由无空隙 地充满着流体所占空间的流体质点(也称流体微团)所构成, 流体微团的尺度在微观上足够大,包含大量的分子,使得在 统计平均后能得到其物理量的确定值;流体微团的尺度在宏 观上又足够小,远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度,使得其平 均物理量可看成是均匀的,并且可以将其看成几何上的一个 点。
WASP4水动力模型的基本理论
连续性方程:
A Q t x
动量方程:
u u u Ag Af Aw t x
模型的网格系统
相邻节点之间设想有通道 (channel)相连,通道长度等 于两节点中心间的距离。该计算网络系统的物理意义可作 如下理解:把“道”想象为输送水流的通道,把“节”想 象为存贮水体的节点。每个节点即是一个水体体积单元, 作为接收流过通道水体的容器,影响水体贮存的参数都定 义在节点网络系统中;而每一通道都是两个相邻节点间水 体输移的理想矩形输送带,它包含了河道中所有水流的运 动,影响水流运动的参数都定义在通道网络系统中。 在水动力学计算程序中,“道-节”网络系统在交替的 网络点上求解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对每一时间步长, 在通道上求解动量方程,给出计算的速度,在节点上求解 连续性方程,给出计算的水位高程。
明渠渐变流一维基本方程组——圣•维南 (Saint-Venant)方程组 圣 • 维南( Saint-Venant)方程组是明 渠非恒定渐变流的基本方程组。所谓明渠 流动其特点是具有自由水面,例如自然河 道或人工明渠。根据明渠流动空间点上的 运动要素(水力要素),例如水位、流量、 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等,是否随时间变化, 分为恒定流与非恒定流;根据其运动要素 是否随流程变化可分为均匀流与非均匀流。 非均匀流又可分为渐变流与急变流。
第三阶段(1970年~1975年):研究开发 涉及到营养物质磷、氮的循环系统,浮 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系统的非线性系统模 型。同时开始研究生物生长率同这些营 养物质、阳光、温度的关系,浮游植物 和浮游动物生长率之间的关系等。 第四阶段(1975 年以后):在第三阶段研 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相互作用的系 统,例如涉及到底泥与上覆水体的关系, 有毒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空间尺度已发连续性方程
( u ) ( v ) ( w) 0 t x y z
(2)动量方程
u (u 2 ) (uv) (uw) 1 p 2 X u t x y z x v ( vu) ( v 2 ) ( vw) 1 p 2 Y v t x y z y w ( wu ) ( wv ) ( w 2 ) 1 p 2 Z w t x y z z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模型 也趋向复杂化,某些模型中状态变量的 数目已大大增加,有 20 个或是更多状 态变量的水质模型已不少见。目前对环 境污染问题,已发展到将地表水、地下 水的水质水量与空气质量模型相互偶合, 建立综合模型的研究阶段。
水体质量模式(水质模型)的流场基础—— 水动力模型 水动力模型的基本理论 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1)连续介质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