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达技巧题型及答题模式..

表达技巧题型及答题模式..


链接高考
1. [2004年·全国Ⅰ卷]这首词的上半片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2. [2005年·全国Ⅰ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 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3. [2006年·江苏卷]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 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4. [2007年·安徽卷]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5. [2008年·山东卷]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 的?请简要分析。 6. [2009年·重庆卷]“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7. [2009年·安徽卷]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1.判断手法型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 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005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 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怀古伤今
借人物言志
借古讽今
(二)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比拟、对偶、夸张、通感、
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 、互 文、排比和借代等。
(三)表现手法

用典、比兴、联想、想象、铺垫、象征、 对比、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抑扬结合、以小见 大、虚实相生等。
(四)篇章结构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类答题模式
考纲解读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么”, 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 语不惊人死不 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 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 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我们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 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试题类型
1.判断手法型
手法定向型
2.评析手法型
手法自助型
3.比较异同型
考点精解
1.题型概说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考查无外乎从面上设 问和从点上设问两种。 (1)面上设问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 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点上设问型: 就某一层面的某个小角度设题,如考查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 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前后对比、 卒章显志、先景后情、以景结情等。
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 起兴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内容,如绘形、
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动态和静态, “味”是嗅觉角度。
理解和说明描写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
相结合,点面结合等。
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融情于物 即事抒情 咏史言志


( 借景抒情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6 .樯橹灰飞烟灭。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咏鹰》( 衬托 )
( 借代 )
( 白描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考点精解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 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 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 妙使用。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查四个层面的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一)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
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 1.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反衬和正衬)。
2. 景物描写:
注意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 内外等。
2.评析手法之手法定向型
(2005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 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 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 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 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 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 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 凉;夜生凉,泣寒螀①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 思量! 〖注〗 ①寒螀:寒蝉。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 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 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